杨丽萍:将舞蹈元素和徽州文化的魅力结合好
发布时间: 2016-09-07 浏览次数: 303

来源:黄山晨刊

    她是叱咤舞林40多年的“孔雀女王”、云南民族文化的经典“符号”,从《云南映象》到《藏迷》、从《云南的响声》到《孔雀》,她的作品个个经典,是习舞之人眼中“神一般的存在”,她就是杨丽萍。  

    8月30日晚,由她担任艺术总监、总制作,中德艺术家联袂主创、制作的新媒体情景剧——《黄山映象之“天仙配”》在我市黄山区汤口镇黄山国际大舞台上演。而这一次,她做了哪些改变?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谈创作,考虑观众到黄山来看什么感受什么  

   《黄山映象之“天仙配”》首映时,观众无数次鼓掌。此剧以经典黄梅戏《天仙配》故事为基础,用穿越手法演绎,将传统戏曲故事与现代舞台光影进行全新整合重构。同时,深度挖掘徽文化内涵,再现黄山风情。该剧融合黄梅戏唱段、杂技、独舞及武术等表现形式,并运用了众多一流的新媒体舞台视觉表现手段。  

    谈及《黄山映象之“天仙配”》的创作,杨丽萍说:“《黄山映象》毕竟是一台表演艺术,必须用当地的元素来支撑起它的骨架,我们团队大量运用了黄梅戏的元素,所以说舞台的呈现我们要考虑到观众来到黄山要看什么感受什么?创作之前,我对徽州的文化做了熟悉和了解。作为一名舞蹈家,怎么能把这种舞蹈元素和徽州文化的魅力结合好,真的是非常考验我。我已经尽力了,呈现出来的时候,我感觉还是比较巧妙的,不是生硬地把徽式建筑,或者是一些风景去做简单的融合。”  

   “我们基本上是采用了中国画的一个泼墨的感觉,中国特色的绘画形式本来就是一种写意,比如说黄山,一般人都是把所有的名胜古迹罗列展示进去,认为这就是代表黄山、代表徽文化,我感觉这样太生硬。我们用得比较巧妙,用现代人的审美,比如用一些陈旧的或者传统的,要不就是像《云南映象》那样,特别淳朴、特别实在的原生态的感觉,要不就是有一种梦境的感觉,我们《黄山映象之“天仙配”》其实就是用了穿越的一种手段,梦里梦外、戏里戏外,现场的观众会被带到中间来,不会让人感觉一般七仙女的表现就应该是那样的,我们是用一种新媒体的视频,用新的语言来架构它、去诠释它。”谈到创作的艰辛,杨丽萍娓娓道来。 

谈艺术,全新尝试新媒体跨界融合  

    首映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告诉记者:《黄山映象》真的很难定义它是一场什么演出,它带给我们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这种舞台表现形式也是前所未见的,因此我只能用新奇、唯美、精彩来总结它。  

   “整台演出既有传统黄梅戏的魂韵,又加入了很多现代配乐和新媒体的舞台效果,虽然一年多的创作时间比较短,但是大部分的东西,特别是杂技方面的东西我不是太清楚,去给他们编排时就跟濮阳市杂技团的演员和老师一起去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这个创作团队,因为他们是杂技专家,同时又是新媒体视频的设计者,所以说是大家一起创作了这个作品。里面的视频有一些特殊的原创,该剧里面绝大部分的视频是由德国一家公司根据这台演出来创作的,它也是刚刚研发出来的,在市场上或者说表演界还没有见过,是一种崭新的阐释,就是整个舞台跟舞蹈跟杂技跟整个表演结合,这是一种非常创新的手段。还有就是舞台中的情景剧,这里面有一些特别的场景,不是说我们平常看到的舞蹈形式,而是借用了很多表现手段,比如讲一些轻喜剧、电影手段的东西,算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吧。”谈到该舞台剧全新尝试新媒体跨界融合,杨丽萍感受很深。  

谈人才,尽量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在公众眼中,“杨丽萍”三个字不仅是耳熟能详的名字,更是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金字招牌。而在杨丽萍看来,重要的不是名字标签能存在多久,而是作品能够成为无形的品牌永久流传下来。  谈及人才的培养,杨丽萍强调,“我觉得舞蹈艺术最重要的是天赋,天赋太重要了,我在自然界里上了很多学,我在大自然里认识了很多‘老师’,大自然就是我的课堂。”  

    杨丽萍表示:“在中国真的是不缺少人才,杰出的舞者真的很多,但是我觉得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缺少作品,就是没有作品给年轻人演,我一个人也没有三头六臂,所以尽可能给比如《十面埋伏》里那些非常优秀的舞者,多一些机会。”

记者:樊成柱

(责任编辑: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