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将黄山区纳入“黄山国家公园”建设
发布时间: 2016-09-09 浏览次数: 227

来源:中安在线-江淮时报

黄山市黄山区政协李和平:

    将黄山区纳入“黄山国家公园”建设,既切实保护黄山,又把黄山生态、旅游经济的蛋糕做大,还造福于黄山区人民,真正体现了“加强大黄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科学利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一”的要求。

    黄山区纳入 “黄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需要。建立“黄山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央的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庆时关于安徽要 “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和建设长江重要生态屏障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是省委、省政府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

    二、“黄山国家公园”体制自身的需要。一是黄山区坐拥黄山,“五镇一场”构成了保护黄山的绿色屏障,黄山与黄山区山水同体、人文同脉、唇齿相依,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何附焉。“黄山国家公园”与黄山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建设,理所当然,势在必然。二是黄山区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优厚(“黄山情侣”太平湖,九龙峰、十里山自然保护区,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境内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拥有山林、峡谷、河流、湖泊、湿地、岩洞、古道、古村落、寺庙、茶乡渔村竹海等生态旅游文化和运动休闲资源,拥有6个国家4A级自然生态型景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园林城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绿色名片。三是黄山区属限制开发功能区,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注重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至今没有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与黄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第一”的要求高度契合。四是黄山区人口稀少,生态主体空间广、体量大,可划定广袤深幽的生态保护与利用专属区,对“黄山国家公园”建设,起到打底铺垫、拉开框架、拓展空间、构筑平台的作用。

    三、黄山改革发展的需要。 2015年黄山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市委书记任泽锋发出动员令:“黄山要在业务拓展上下功夫,从山上走下去,带动山下联动发展,加快北、西、东三个大门发展谋划,形成四门呼应、错位发展的大黄山格局”。黄山区纳入“黄山国家公园”建设,将构建黄山山上、山下融合发展和“山(黄山)、城(黄山区城区)、湖(太平湖)”一体化发展格局,正是黄山保护和建设、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黄山区脱贫攻坚和共享发展的需要。黄山,坐落在黄山区境内。黄山区属深山区、水库移民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多,在森林“防火”“防虫”和生活服务上当好黄山卫士和保姆,在公益林禁伐、承载生态环保压力、限制开发建设上付出巨大牺牲,加上受黄山旅游影响,生活成本高,黄山区“发展慢、百姓穷”问题突出。目前的明显反差是,黄山旅游“南热北冷”,超负荷接待与资源闲置并存。黄山北、西、东大门区域有资源无财源,黄山脚下太平湖有灵气没人气,黄山区旅游资源优越而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却日趋“被边缘化”,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的差距拉大。黄山区人民渴盼搭上“黄山国家公园”创建的快车,通过 “生态扶贫”和“绿色发展”,分享到黄山保护建设发展的红利。

    黄山区纳入 “黄山国家公园”建设,关键焦点是将太平湖纳入“黄山国家公园”建设。理由:一是太平湖水97%来自黄山,黄山又离不了太平湖的滋养,太平湖水连同黄山区境内的森林共同创造了黄山气候,共同托起了黄山云海奇观,黄山、太平湖是山水交融的有机整体;二是太平湖水生态、湿地生态与黄山的森林生态缔结了生态“统一战线”,构建了同一条生物链,而且互补配套,仁山智水产生乘数效应,丰富了“黄山国家公园”的生态、文化内涵和生物、文化多样性;三是太平湖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支源头之一,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战略性天然饮用水资源,纳入“黄山国家公园”予以特别保护,意义十分重大;四是太平湖 “入园”将产生托盘效应,连带沿湖8个乡镇“入园”,加上环黄山“五镇一场”,从而牵动整个黄山区纳入 “黄山国家公园”版图。

(责任编辑:朱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