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黟县民俗
发布时间: 2016-09-30 浏览次数: 1103

来源:新浪微博

黟县地处安徽省南端,位于东经117°38’30’’---118°06’,北纬29°47---30°11’30’’之间。县境南北最长47.8公里,东西最宽44公里,总面积857.8182平方公里。黟县建制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原称黝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丹阳郡,黝县属于丹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08年)将原歙县划分为歙、休阳、新定、黎阳四县,加上丹阳郡分出来的黟县、始新共六县,置新都郡,从此改黝县为黟县。晋灭吴,新都郡更名新安郡,黟县属新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新安郡位歙州,黟县属歙州。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黟县属徽州。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改州为路,黟县属徽州路。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该徽州路为兴安府,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改为徽州府,黟县属徽州府,直至清朝,沿袭不变。(以上资料摘引自《安徽省地方志丛书·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黟县现属黄山市管辖,县治碧阳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全县总人口约10万。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 》(1987)黟县方言属于徽语休黟片。关于县名的由来,民间还另有三种说法,一是因黄山古称黟山,县因山而得名;二是因县内有石墨岭一地,盛产石墨而得名;三是因进贡柿心黑木而得名。
  黟县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同时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名人荟萃,汪勃、张小泉、俞正燮、赛金花、黄士陵、汪大燮、舒绣文等均出自于此,传说诗仙李白曾在这里留下“黟 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境内现还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桥梁和亭台楼阁等,被称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 库”、“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西递、宏村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而于2000年11月30日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厚重的“徽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是钟毓灵秀的山川风貌和田园风光,相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的原型即出自这里(有1987年修水库时挖到的陶氏祖茔石墓碑和陶氏族谱为证),故黟县又被称为“桃花源里人家”。“世界文化遗产”、“世外桃源”不仅是本县的两大品牌,同时许多保存至今的民俗更成为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徽州“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民俗包括方言、年俗、婚俗、祭祀等多方面,乡村里的百姓过年皆乐于承袭古制。因此如今在许多地方已失传的传统年俗,能鲜活纯真地保存在徽州的百户千村中,成为保护完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徽州年俗文化的美学价值、民俗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已成为民间文化研究工作者们倍加关注的课题。而黟县则是最能体验到这些传统民俗 的地方。

  黟县的春节,从腊八到除夕的23天时间,为“忙年”阶段;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半个月时间,则为“过年”阶段。 ­

 春节序曲在腊月 ­

  黟县人家的春节是从每年的腊八开始的,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罢才算结束。作为春节序曲的腊八节这天,全家人欢聚一堂,喝着热气腾腾、五谷喷香的腊八粥时,过年的话题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这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忙年了:裁新衣、杀年猪、做腊八豆腐、做食桃、打年糕、熬制芝麻糖、冻米糖、炒花生、炒瓜子、办年货、过小年、送灶君、扫门庭、洗被褥、贴春联、挂红灯、放鞭炮、年夜饭、压岁钱、齐发灯、辞旧岁、长守岁等。在黟县春节序曲中,有两则趣闻值得一提:一是腊八节当天全家人聚餐腊八粥的餐桌上,已经出嫁了的女儿是没有席位的,因为按黟县年俗,这一天出嫁女不得在娘家度过,否则婆家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所谓“躲腊八”;二是除夕之夜,徽州人家有“发灯”年俗,就是各家各户是晚必须处处灯火遍布,彻夜灯光通明,厅堂内外,楼上楼下,蜡烛台,小马灯、汽油灯、松明灯、走马灯、鱼灯、星灯、圆灯、方灯、荷花灯、南瓜灯……百灯齐上,灯灯齐亮,所谓“发灯发丁、家庭兴旺”,这是因为在徽州方言中,“灯”和“丁”是谐音的,因而有了以“灯”代“丁”的“发灯”年俗。 

作者:徽州冰凌阁

责任编辑:王曼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