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合
发布时间: 2021-03-16 浏览次数: 219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徽州的古谚语流传至今,古时大多数的徽州男人在十三四岁时便外出闯荡,走南闯北,做着生意,这使得徽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

天时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中叶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和茶叶。但在成化以后,因为明王朝改变“开中法”,明清政府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

此举将商人输粮送往边区,换取食盐,在一定区域贩卖的方法,改为商人在产盐地区纳粮给盐,由商人自行贩卖盐。这样一来,重要产盐地区一一两淮、两浙,成为盐商集聚中心,徽商抓住时机,逐渐以发展盐业为基础,从而雄飞商界。

地利

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这里多山地,地形多变,独特的气候造就了徽州山物产丰富。由于古时交通的不便,山里人靠山吃山,使得徽州资源开发的较晚。在经历了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后,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徽州生活。面对人口众多,山多地少的窘境,徽州人开始走出山野,外出经商。

徽州丰富的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便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此外,独特的山地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徽州的山上利于茶叶的生长,涌现出黄山毛峰、祁门红、婺源绿等名品。这使得徽商在历史上的地位不断攀升。

人和

徽商的一大特色在于“贾而好儒”。徽商分为“儒贾”和“贾儒”两种,儒贾是以经商为名而行儒教之事的商人,贾儒以崇儒为名而行经商之事的文化人,两者都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商人。徽商是出了名的爱读书,历史上的他们往往白天忙于生计,做着生意,晚上在灯下读着书。即使四处奔波,途中也会抱着书卷学习。爱读书的习惯极大的促进了徽商的发展,首先在于读书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品位。这较高的文化素质成为他们与官僚士大夫交往的“黏合剂”,这给徽商的商业经营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其次由于读书,使得徽商善于从历史上汲取丰富的商业经验、智慧,促进自身商业的发展;最后,知识的增长增强了商人对于经商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使得徽商的名誉地位得到不断的提高。

徽商还有一大特点在于勤劳进取。徽商凭借自己的勤劳进取,四处奔波,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穷困的生存环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门,他们一般以小本起家,闯荡商海。商海浪涛汹涌,凶险异常,一不小心就会搁浅甚至是沉没。然而徽商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受到挫折之后,并非一蹶不振,从此便销声匿迹,而是义无反顾、百折不挠,不成功决不罢休。许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

后人在前人奋战的基础上总结出以“徽骆驼”和“绩溪牛”为代表的徽商精神,这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更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时至今日,徽商依旧活跃在世界的商业版图上。张小泉剪刀、王致和臭豆腐、谢裕大茶行……这些徽州名牌依旧享誉全球。徽商的名号也依旧是徽州地区的一座金字招牌。

作者:卜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