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州古村落
发布时间: 2016-12-18 浏览次数: 1954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古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前四个县在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安徽的“安”字取于安庆,“徽”字则取于徽州。

据史料记载徽州起源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先后攻占了江南六州52县,影响极大。平镇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没有改变,这对徽州地区文化的发展以及,徽商的兴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徽州是徽商起源与发展的地方,尤其是古代徽州。尤其是古徽州。徽商在明清时期近500多年时期,在中国商界一直是执牛耳的地位。经济的发展也为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

从古至今一直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徽州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代村落的建筑。尤其是皖南地区,随着历史不断的演变,其能保留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这些村落能保存下来并非侥幸,根据实地调查,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

从地理因素上,徽州多属于安徽南部,以及江西北部地区。皖南地区多山地,徽州古村落大多依山而建,村民傍山而居。以呈坎为例,呈坎村落的分布自身就为一个八卦。从屯溪到呈坎大约40-50分钟的车程,进村路上道路崎岖蜿蜒,且多为山地,村落内至今不能通车。徽州有一部分偏僻村落至今也不可通车,这也是徽商兴起的原因之一,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徽州地区并不像沿江沿海的平原地区一样,有足够的土地来耕种,自给自足性差。徽州人只能出去行商,以古代商人的地位,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抛妻弃子的出门经商的。徽州有句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也可以应证了这一点。同时,这样的地形使得徽州村落与外界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根据徽州古村落一些年长的居民了解到,在建国初期,徽州地区也是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不如现在一般出名。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一些特殊时期并未吸引过度关注,逃过一劫。

从经济因素上,徽州人确实是贫穷,即使徽商再怎么如日中天,到清代末期,封建实力的打压,在封建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开始走向没落。一些已经腰缠万贯的徽商们大多已经扎根与更繁华的城市里,留在徽州村子里的大多是穷苦的百姓。因此一些外界看起来十分具有古香古色的徽式建筑,其实对于本地人来说是一群年代久远失修而又没钱修葺和重铸的老房子。如今皖南地区的古代建筑房子里基本上保留着几百年前的模样,即使是有主人的和一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建筑,可以说几乎是没有人在里面居住,大多在其他地方重新盖起房子。而老房子里也经过翻修,但并没有动过太大的工程,房子里基本上是以前的格局。

再次,从人文因素上看。徽商的兴起,也并未改变徽州人的社会地位。以士农工商的阶级地位来看,徽州人是不得不抛弃第二阶级去当第四阶级。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就希望自己的子女后代走上仕途。所以徽州人民对读书教育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病态的最求,因此徽州地区除了很多状元。据史料记载,宋元以来,徽州共建有书院260多所,同时,也有一些官办的书院。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仅休宁一个县就出了19个状元,被称作中国第一状元县。因此为徽州古城留下了一些附庸风雅的印记,是的徽州古村落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

徽州地区宗祠兴盛,百姓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对祖上是绝对忠诚,因此一些古迹得以流传至今。

本站记者: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