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乡音,说徽语
发布时间: 2021-10-29 浏览次数: 96

“黄山当地的方言啊,在生活也有一年了,出去玩还是听不懂当地人说的是什么,这边和我们皖北的方言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来自安徽宿州的姑娘张琳,笑着说“好在日常交流都是普通话,方便了很多。”

说到徽州方言,它的一大特色就是“隔山隔水就隔音”,一个地方就有自己地方方言特色。根据文献《徽语区方言的特点与成因初探》可以了解一些徽州语言这一特色产生的原因。早在远古的土著居民时期,土著居民被称为“山越”人。他们依山傍水,河流和天然山脉成了各个部落的界限。在当时,划分不同部落,就是以自然的山川为界限。经过长时间的外来地方的征伐、占领、迁徙后,不同移民的人融入部落,共同劳动生产,使得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有人生活,就要有交流。徽州方言就在这时候产生新一阶段的发展。但由于地势地形不会改变,四面依旧被山包围,隔山生活的人交通不便,出行受阻,见面的机会微乎其微,促使徽州各个地方形成封闭的环境,跨区域交流困难,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这种形式的语言体系到后面徽商的产生才有所改变。徽州方言渐渐成为了徽商的商业工具,同时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经过时间的沉淀,历史的洗礼,徽州方言保留着重要的“根基”,传承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现在徽州三区四县的方言特色。

其中歙县人口相对较多,方言也就最为复杂。分为关、东、南、西、北乡五种地方方言。其中的西乡话、北乡话与其他地方有明显的差别,各个乡彼此之间的日常交流几乎是听不懂的。除了歙县,祁门县内的方言也是各有不同。祁门话是在当地使用人口最多的。祁门西乡的几个村子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剧种“目连戏”。对于一个家是休宁县的黄山本地人,“目连戏”也和天书一般,可想而知“十里不同音”不是说说而已,毫不夸张地说徽州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小的方言体系。

徽州方言不是一般人能听懂的,特别是对于外地人而言更是陌生的语言。当问起宿州方言和徽州方言有什么区别时,张琳本人也说不太清楚。“我只感觉黄山和宿州的方言差别很大,基本上没有相似的地方吧,可能也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宿州本地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不大,很好理解。我平时说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家乡方言。宿州和黄山,一个在安徽的最南边,一个在最北边,从而所产生的方言也是截然不同”另外一个来自合肥姑娘范慧文谈起她这一年在黄山生活的体验:“徽州隔一个山头,讲的方言都不一样,黄山本地各个地方方言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就比如我们班几个来自黄山不同地方的同学,他们有时候用方言给家里人打电话,我的主观感受就是地方间差别很大。这一点和合肥不一样,虽然合肥也分几个区,但是合肥区县间的语言还是蛮好懂的。我感觉合肥话比徽州语言好理解。”徽州方言在这个小小山城里,伴随着人们日出日落,人们的交流离不开方言。张琳聊起她在黄山生活一年接触徽州方言的机会。张琳所在学校的食堂里年长的工作人员空闲时间会用当地方言聊天;学校门口的保安偶尔说说方言;去一些村落游玩时,老一辈人交流会有方言。

徽州方言给当地人带来的是亲切感,但对于外地人来说,难懂的方言对生活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张琳回忆之前有一次在外面问路,一个阿姨给她指路,她半天也没有理解阿姨的话。事后咨询了黄山本地的同学才知道在徽州本地,当你问路时,当地人只会告诉你前面或者后面,不太会说东西南北的具体方向如果要拐弯,会跟你说顺手或反手。顺手即右手,反手即左手。范慧文也想起有一次在学校食堂买饭,工作人员说了句“吃天光”,她一下子懵了,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吃天光”吃早饭的意思。再细问了解,“吃当头”吃中饭,“吃落昏”吃晚饭。原来徽州人在描述一日三餐时,所用词语比较特殊,是以太阳的起落来指称的。这反映了徽州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不管是晦涩难懂的徽州方言,还是生动有趣的皖北语调,它们都是一个地方浓缩的优秀文化,背后都是寄托着游子的乡愁。什么是方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采访最后记者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两位受访人给出了不同但又相似的回答。方言对我来说,就像是落叶归根,只有回到家乡,在那片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才会听到那熟悉的声音,让人亲切、温暖、踏实。”“方言是乡音,是一种思念,是一种家的亲切

记者: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