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论 徽州税事杂谈
发布时间: 2017-12-17 浏览次数: 515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又使徽州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在这里,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以及汇聚于此的各地多种文化相互碰撞,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徽州文化。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徽州人在性格上也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贾而好学”、“明允笃诚”,表现出的是诚实守信的一面,正因为此,才诞生了称雄明清商界三百年的徽商;另一方面,徽州人骨子里遗有山越古风,在性格上具有率直、顽固、刚烈一面,表现出的是不屈不饶、抗争到底的精神。

徽州人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在税收事项上,首先是依法纳税,古徽州人表现出的是“早完国课,虽囊空虚,独有余庆”的儒商风范;遇到税收上的不公正待遇,则群起攻之,且不取得满意结果誓不罢休。

现存大量的古文书,如存在休宁状元博物馆的鱼鳞图册,“中国徽州税文化博物馆”内收藏的大量的黄册、归户清册、账单账本、红契、白契等征税依据,以及徽州许许多多与税务相关的地名,如岩寺镇的“税务巷”,歙县古城中和街的“税务上顶”,无不昭示着我们徽州税文化的渊源和古徽州人对皇粮国税具有比较强烈的认同感。

我们可以从一件小事看出古徽州人诚信纳税的意识,徽州文书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清乾隆四十七年,《休宁里长程文明等代户卖空地契》:该图二甲吴一坤户丁远年在外,杳无音信,所有甲内钱粮及里排贴费无从措办,屡年误公,由里长程文明出面,将吴一坤户内空地一片,卖与吴柏户处为业,“其税粮随即在二甲吴一坤户内起割,推入买人三都五图吴柏户内办纳粮差。”这在当时人口流动很大的徽州是大概率事件,人口外出田地抛荒,公家税粮无从筹措,由地方头面人物出面,将原田主荒地代为卖出,以使该田主名下所有应纳钱粮行以落实,税课有所保障。

而400年前,一场“丝绢”案引发了“徽州激变”则表现出徽州人性格的另一面。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徽州府每年向南京承运一笔科目叫做“人丁丝绢”,每年要缴8780匹生绢,当时全部由歙县承担,但《大明会典》里面却言明由徽州府六个县承担,这事在1569年被人发现,一直闹到户部。朝廷发旨由歙县交2780匹,其余部分由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五县均摊。但这个方案传至徽州后犹如捅了马蜂窝,五县民众闻之,无不勃然大怒。他们纷纷涌上街头,围攻县衙,殴打官员,甚至还把道路截断,禁止任何人通行。整个徽州为之大乱,官府几近瘫痪。后来还是拿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歙县少交2530两均平银,再从其他渠道筹齐,其他五县一分钱都不用交,事件这才平息。    从千年税文化到今天的税制改革,历史开启了新的华章。如今农村早已不用交农业税了,而“营改增”、“六项减税政策”保证了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国地税网上联合办税、移动办税、自助办税更让纳税人尽享缴税便利,“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纳税服务理念,让征纳双方关系更加和谐。新时代的徽州人(黄山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袭徽州税文化的精华:依法纳税、诚实守信。

责任编辑:苏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