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诗人——汪道昆
发布时间: 2018-01-30 浏览次数: 865

  在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的中国文坛,汪道昆作为徽州地区名闻遐迩的文人学士,不仅是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同时还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甚至被人视为与当时的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王世贞并驾齐驱的一名文坛主将。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太函、南溟,晚年号函翁,徽州西溪南松明山人。明代后五子之一,诗人,剧作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历任义乌县令,襄阳知府、福建副使、右敛都御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转左侍郎等职,史称“汪司马”。(来自百度百科)

  汪道昆22岁中进士,少年得志,仕途一帆风顺。不仅官运亨通,学识过人,他还精通音律,在戏曲创作方面有较高水准,所制杂剧清新俊逸、诙谐多姿,影响很大,传世的共有五种:《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唐明皇七夕长生殿》汪道昆23岁入仕离乡,后又两次挂冠归里,在故乡徽州一共生活了45年,对故乡这种一边是广大贫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一边是富商巨贾花天酒地,养尊处优,贫富差距极大阶级矛盾尖锐的乡情是了然于胸,并对广大劳苦大众深掬同情泪的。

  在明代嘉靖中期,王世贞、李攀龙创后七子派,倡导文学复古。隆庆、万历之际,以徽州为中心的新安诗坛兴起,汪道昆为首的一批新安诗人,创立新安诗派,结丰干社、白榆社,一时派中人才济济。新安诗坛成为后七子诗坛的一个重镇。

  新安商贾观念与汪道昆文化性格相契。汪道昆出身商贾之家,祖父汪守义靠盐业起家,时号“盐荚祭酒”。汪道昆三岁即从守义习诵古诗百首,汪道昆身上体现着“慕义”、“好名”、“实用”、“进取”的交织,“先实用而后文词”,是汪氏家庭奉守的原则,这些观念对汪道昆作用很大。

  嘉靖、万历年间,日本海盗集团常常侵扰东南沿海地区,百姓不胜其烦。汪道昆任义乌县令,积极组织民众习武练兵,实现全民防御。任福建副使时,他还亲赴前沿作战,大败倭寇,极大地振奋了人心

  此外,汪还被疑为《金瓶梅》的作家兰陵笑笑生,不过这种说法还有待考证。

以汪道昆的新安诗坛是徽州历史文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七子以文人风骨,过人才情,在中华文脉中勾勒出徽州的痕迹。

记者:苏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