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徽派艺术立足传统 面向未来
发布时间: 2018-06-08 浏览次数: 4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郭公达、张松、赵规划、刘有成、丁力、谢宗君画《黄山揽胜》。鄢光哲/摄

  63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安徽省文联和安徽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新时代 新徽派——安徽书画40年精品晋京展”结束了10天的展期,总共迎来了4万人次观展。此次展览共展出书画、雕塑、篆刻作品346件,其中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雕塑作品196件,书法篆刻作品150件。

  美术作品中既包括表现安徽创新发展新气象的巨幅国画、油画、版画作品,展现安徽重大历史题材的主题创作,也包含安徽画家历年的全国获奖作品和安徽中青年美术家创作的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书法作品中既有抒写徽风皖韵、展示当代安徽书法艺术风采的巨幅五体书法作品,也有安徽书家历年在全国获奖的书法作品和安徽中青年书法家创作的反映时代主题的优秀书法作品。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书画界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此次展览也是安徽书画界的一次成果展。

  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拉开帷幕。安徽省文联主席、巡视员吴雪表示,此次展览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江淮沃土,聚焦改革创新发展的伟大实践。从《小岗精神》到《引江济淮》,从两弹元勋《邓稼先》到基层党支部书记楷模《沈浩》,艺术家们用作品书写了一首首时代赞歌。“此次展览有三个特点:突出时代主题,书写时代精神;秉承书画传统,彰显徽风古韵;坚持与时俱进,力求文质兼美”。

  “本次展览有两个‘第一’,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实现了安徽省书画艺术作品的整体展示;另一个是改革开放40周年里,本展是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省级展览。”《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说,“在展厅里我们看到了黄山,看到了引江入淮当代工程,还看到了小岗村当代人的面貌……这个展览展示的不仅是当代安徽美术的发展,实际上是通过美术发展体现了安徽的人文精神和面貌。”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很多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都是在安徽发生的,此次展览既注重了安徽本土性的文化资源、艺术资源的呈现,也体现了很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中国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说,“4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这40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太重要了,它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书画艺术作品是时代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欣赏和观看此次展览,让我们感觉到了历史脉搏跳动的过程。”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表示:“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地域书风已经被渐渐消减了,很难再有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书风出现。而今天,安徽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主张,正体现了安徽书家的高昂精神,真诚地希望安徽书法界能够由此精进,不断地挖掘和继承,构建起属于安徽的当代徽派书家的书风。”

  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继潮表示,此次展览的主旨不仅是锦上添花地对继承名画家的艺术成就作历史定位与回顾,更着重于给未成名的青年书画家做当下的推荐,雪中送炭。这是本次大展不同于其他省市自治区地域性晋京书画展的亮点之一。安徽省委省政府重视文化强省战略和书画事业的发展,安徽省委宣传部特别关注对青年书画家群体的培养和推出。培养、推出青年书画家,既是安徽书画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安徽书画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擦亮“新徽派”招牌

  529日,中国美术馆还举行了“新时代 新徽派——安徽书画40年精品晋京展”理论研讨会。30余位专家学者就安徽书画艺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畅所欲言,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也在努力厘清“新徽派”的发展脉络和方向。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文房四宝的重要发源地,宣纸徽墨更是驰名中外。新安画派、黄山画派、皖派篆刻等艺术流派产生了萧云从、渐江、戴本孝、梅清、石涛、邓石如、黄牧甫、黄宾虹、林散之、刘开渠、赵朴初、赖少其等书画艺术大师,他们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有力推动了“徽派”艺术的精进。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提前40分钟来到书画展现场,观摩了大部分作品,他在研讨会上表示,“观展后感觉到当今的安徽确实有很多高手,很多能匠,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艺术家。安徽也确实是一个艺术大省,尤其是书画大省,但人们对安徽书画艺术的认识并不是那么清楚,了解不够,所以此次展览带来这么多作品,就是让大家见识安徽的新景象、新气象,立起‘新徽派’。”

  看完展览,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感叹:安徽的书画界充满生机、空间和无限可能。“现在的‘新徽派’还是一个概念,这一次展览正式把这个招牌擦亮了。最让我震撼的是安徽有那么多隐匿在民间、名气并不大但是水平非常高的书画家。如何找到一个出口,能不能有一个爆发期,让他们爆发出来,真正形成‘新徽派’,与新安画派前后呼应,彪炳史册,我觉得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张晓凌说。

  安徽的大美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使它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的文化符号。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为安徽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样的变化不仅反映在经济发展上的伟大成就,也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人们精神面貌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艺术家笔下必然反映出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创造和成就,所以‘新徽派’是新时代成就的象征。”

  “新徽派”新在什么地方?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镛认为,应该新在对传统的现代转化或者说现代创新,这才是它和传统徽派的根本区别所在。如果没有对传统的现代转化或者是现代创新,就谈不到“新徽派”;如果离开了徽派,也谈不到“新徽派”。“‘新徽派’的创新是在传承徽派艺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包括徽派艺术传统资源当中提取现代性的基因和元素,创造中国本土、安徽本地的现代艺术,比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创新更富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笔墨随时代,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化的笔墨。只有个性化的笔墨才最能凸显时代的特征。”王镛说。

  “参展的很多作者并不是从专业的艺术院校或者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好像多是自发的、从小跟着家里或者乡里先贤学出来的,所以路子都比较正。”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说,“说到书法,技巧很重要,但不是全部,而且要想走到更高的境界,需要综合素养的支撑,否则没有判断能力,没有自我提高、自我选择甚至自我舍弃的改造能力,总是在古人既定的技巧里讨生活,弄得再精到、再花哨还是缺乏感人的东西,看了只能让人觉得很佩服,这个技巧真不错,但是很少有打动人的地方。”

  刘恒认为,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的艺术规律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对于书法如何在技巧的基础上最终跳出技巧,不以技巧为束缚,开始形成个人的,后来形成群体的,乃至是一个地域的“新徽派”的书风,才是有意义的。

  未来要创新,年轻一代如何认识艺术规律

  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先生在民国时期就一直推崇将艺术分为能品和逸品。艺术家都是高手、能手,但是艺术作品主要看质量,而不是数量。邵大箴教授认为,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的艺术创作都太注重数量,而且商业化大潮在这一二十年来方兴未艾,对艺术家的创作质量的提高是有影响的。“一个画家本来有很大的潜力能在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创造很多精品,但是由于市场,由于社会的风气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达不到应有的高度。这个问题是全国普遍存在的,这一点我觉得值得我们多思考。我们需要多学学古典大师的著作和言论,特别是黄宾虹先生对书法、绘画的见解,他反复强调我们画画不是描摹可观的外象,而是表达我们的感情和思想,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境界。黄先生讲的这些理论对指导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邵大箴直言:中国画跟其他民族的绘画创作不同,不像西画那样如实描写,而是要表达作者的感觉、感想、体会和思考,中国画追求的是艺术境界。这是艺术规律的问题,希望大家一起研究艺术规律,掀起学习研究艺术规律的热潮,不满足于创造能品,而是向逸品的方向迈进。

  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如何崛起、如何复兴、如何创新的问题,庞井君认为,当今艺术受到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挑战,“未来的艺术发展新形式,将从传统的门类、技术、手段、理念和以科技为基础的新的艺术形态的碰撞、融合、共生、创生当中而产生,这是未来的事情,虽然看不清楚,但可以看出一个轮廓。艺术的发展如何在应对挑战中实现创新,希望安徽能够作出探索。”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的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围绕着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当代,我们都应该深入研究深层的好东西,把他们拿过来。黄宾虹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心,他按照自己的办法,找中西的共同特点,既不拒绝吸收西方美术的东西,又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展中国画,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笔墨和今时结合起来,影响了很多人。值得称道。”

  安徽是书画艺术大省,传统深厚。但越是传统深厚的地方,创新的难度越大,创新的价值越高。王镛希望“新徽派”未来能够在中国美术界开风气之先。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对安徽书画艺术界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重视人才的培养,也包括理论人才的培养。是否能够启动一个人才培养工程,因为只有人才才是“新徽派”的未来。第二,加强对外交流。不仅是加强省外的交流,还应加强国际交流,“我觉得安徽美术界特别需要走出去,有更多的包容性,打开眼界”。第三,加强对自身传统的研究。安徽美术的历史资源以及它的历史特点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温故而知新,知道了自己的家底,知道了自己的过去,我们才能知道‘新徽派’是什么,向何处去”。

  虞爱华在研讨会最后表示,“此次展览的目的之一便是在交流中改进、前行,争取从高原走向高峰,希望安徽艺术界在新时代能有新气象和新作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