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秧门”、牛福会、“打锣封山”——看徽州生产民俗
发布时间: 2023-03-19 浏览次数: 1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地势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业的发展但徽州人民有迎难而上、不服输的精神,在应对恶劣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农耕民俗

徽州地区多山脉,虽景色秀丽,但“其地险狭而不夷,其土骍刚而不化”古徽州地势起伏大,平坦土地较少,农业生产较为艰难。因此,为了使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徽州人形成了生产民俗——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这天,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于茶盘,捧送回家放在贡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以全部粘上为农作物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好兆头劳动人民以这种民俗预祝秋季水稻丰收。随着社会发展,生产水平大大提高,耕种技术也显著改善,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们很少再注重这种形式。“开秧门”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过客但在历史长河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对农业习俗的传承有助于唤醒乡村文化记忆,充实文化内容

元朝农业专家王祯在《农书》中说:“农为牛本,有功于世”。铁犁牛耕的耕耘方式节省了生产力,缩短了劳动时间,耕牛的使用使社会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但由于古时耕牛数量较少,牛的重要性也就尤为突出为此,徽州人民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成立专业的组织——牛福会。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找不到,失主也可以在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在当时,牛福会的成立,可以更好保护耕牛,为农业生产提供助力;但现在人民农业生产不再使用牛,牛福会也就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消失。

徽州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林业资源丰厚,这也促生了徽州地区“打锣封山”的传统民俗。打锣封山是山区百姓为保护森林形成的条规习俗。每年冬季,村或乡会确定人员鸣锣,并在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鸣锣的同时,还会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禁山范围。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青年人口的流失,一些较好的农俗都未能保存下来。“打锣封山”在古时保护了徽州的生态环境,在现在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政策,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徽州优秀民俗。

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徽州人民凭借自己的才智和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民俗。虽然,一些民俗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但其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而且,一些优秀的民俗对当今的生产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对文化的继承和农业文化教育方面有着独特意义。

记者:严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