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俗之米馃
发布时间: 2018-11-26 浏览次数: 689

自昔多以材力保障乡土,其后浸有文士。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淳熙志》

徽州民间习俗,历来及其重视时年八节,馃往往作为祭神拜祖的必备祭品,在祭品中的地位仅次于“三牲”。徽州有各式各样的馃。徽州人除把馃当作日常点心之外,每个节日都要做不同的馃,即所谓“时节做时馃”。

另外,馃对防治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民谚云:“时节做时果”,“时节防时病”,就是有选择性地利用身边适合节气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草药,拌入米粉烹调成可口馃品,以预防疫病。这样的馃品使人既可享受美食,又成为时令药膳,增进食欲,提供营养调摄养生。

关于馃还有很多传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歙县时,曾装扮成农民在街上购买黄豆肉馃,感觉很好吃,临走时送给饼家一枚小小的印章。饼家便做了一块形状像印章的模块,盖在饼上招来生意,一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至今徽州的黄豆馃还保持这一古老的工艺。除此之外,皖南山区还有各地还有民间点心苎叶馃,俗有“立夏吃苎饼,天热不中暑”的说法。

像黄豆馃一样盖印的还有其他一些馃子。徽州农村,腊月下旬家家做馃,随便走到哪里你都会听到“梆、梆、梆”的敲击声。馃模,农民又叫它“馃印”,大体上有“寿桃印”和“清明馃”两类。前者是给老人做寿之用,后者是寄思亡灵之需。

“寿桃印”形状像桃,意思取于西王母吃蟠桃长生不老的传说。馃模用乌柏和杨木雕成,普通的如尖嘴桃,还有桃叶,也有雕成双桃的,桃蒂被美化成寿星模样。桃内造型有如意、双钱、元宝、牡丹等,象征吉祥,后来雕刻更加精巧,如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等等。到后来不但祝寿,甚至生儿育女、婚姻喜庆、馈赠客人、出远门作礼品,都要蒸制寿桃馃,以示祝福。

“清明馃”除用糯米外,主要原料也是艾蒿。

相传徽人朱升不愿为官,有独子朱同袭职。朱同在明惠帝手下做官,明成祖夺取帝位后,逮捕惠帝手下的官员。成祖亲自审问朱同,说:“如果竹叶成果,我就免你一死。”消息传到家乡,徽州人取果的谐音,制出了竹叶馃送到京城,可惜朱同已死。从此,徽州就有了清明吃竹叶馃的习俗,还可以驱赶春天的流行病菌。

另外,徽州各地还制作一种挞馃,以绩溪的最有名,挞馃中较小的叫“盘缠馃”,是过去徽州商贩出门“打中伙”的主食。

徽州民间千家万户的家庭主妇都会做馃,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是前辈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求精工细作。馃的真正精髓就在千千万万普通人家里,融于节庆民俗文化中。

作者: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