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鼻烟壶——极尽工巧之能事
发布时间: 2019-04-11 浏览次数: 674

在屯溪老街幽长的巷子里,有那么一个不打眼的摊位,常有一人静静地坐着,双手把持着一个小物件,你只有走近一瞧,才会发现,原来那人是在专注的绘画,而画的小物件正是鼻烟壶。

如果说中国传统艺术的大多数技艺能在一项器物上得到集中的体现,那么非鼻烟壶莫属。鼻烟原产自南美洲,到了17世纪后半叶,鼻烟及其载体鼻烟盒作为外交礼品传入清廷,受到清代皇帝的喜爱。但由于气候、习惯等因素,欧洲鼻烟盒在中国并不适用,因此仅成为收藏的珍玩。康熙时,内府开始制作小口、广腹附盖匙的鼻烟壶,它易于携带且气味不洩,逐渐成为盛装鼻烟的新容器,并迅速风靡。

后经代代相承,集众多能工巧匠之智,其制作工艺渐渐由简到繁、由粗到细。加工工艺更是有内画、浮雕、阴刻、阳刻、套色等多种。尤其是在鼻烟壶里画“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工艺。

何为内画鼻烟壶?方才完成内画的高师傅,思索一会儿后,简明地说,“壁内作画袭传统,方寸之间画乾坤。” 330日下午,记者来到屯溪老街,从正门进入沿行不过百米,就到了高师傅的摊位,探访鼻烟壶的制作。

方寸之间画乾坤

高师傅正专注地为一个鼻烟壶绘画,他左手握着鼻烟壶,右手持着一根特殊的笔探入壶内。瓶口直径不及一寸,还要在空间有限的鼻烟壶内壁反向作画,难度极高。可高师傅寥寥几笔,便初具模样,透过透明的瓶身可大致看出是一座山峰。

“我主要以山水为主,主攻的山水,别的图案也会点。我的师傅当时讲的就是触类旁通,别的多多少少我们都会接触的,但是精通的还是山水画。”的确,在众多美景中高师傅偏独爱山水,记者在参观高师傅面前的展台时,也看见了多种多样的内画鼻烟壶,既有灵动的花鸟,也有精巧的人像,大多还是磅礴的山石。如以《山居秋暝》为意象创作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之景,石间清泉细流,松柏于峭壁生长,重峦叠嶂层次分明。难以想象是需要何等的耐心与细心才可完成。

一个三寸大小的鼻烟壶,完成整体的一幅山水画需要十几天的时间,而那些特别精细的人物画,对于表情、服饰细节特别讲究,长的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因此高师傅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久而久之也磨炼了心性。

兴趣与机遇碰撞

    高师傅今年刚三十出头,可已经从事内画14年了。据高师傅回忆,他从上小学开始就喜欢绘画,一般这个年纪都是正顽皮的阶段,可他每每拿起笔在纸上画画时就会十分安静,所以父母也很支持,然后就有了进一步系统学习绘画的基础。十七岁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通过亲戚接触到了内画鼻烟壶,精美绝伦的图案和独特的绘制方法让他大开眼界,还有特制的钩笔,“纤细的笔杆,弯曲的笔头,笔尖稀而细,握在手中十分轻巧,实在异于一般画笔。”

当谈起拜师学艺之初,高师傅说:“画画写字呢,都是比较枯燥的,不是那种很活跃的,但是很养性,加上我本身就喜欢这个,所以还是毅然进入了这一行。”

由于有绘画的底子,所以高师傅学起来还是挺快的,主要是要改变之前已有的绘画习惯,高师傅告诉记者,“这方面,它是和国画就是宣纸上画画是一样的,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但是一些技巧是有不同的,因为这是在内壁画的,是反画的,你看不到笔尖的走势,只能靠熟能生巧,经验积累。还有它的材质是不一样的,宣纸的吸水及用墨,和在壶内的那个材质不一样,所以它们还是有区别的,但是区别不是很大。”

十几年的学习是漫长的,高师傅坦然道,“当时学的时候,十几岁开始学的吧,也有些年轻,不安定,有一段时间就是不想学了。加上学徒是不挣钱的,有时候也很迷茫,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这个东西是门手艺,也是一门传承,我觉得是可以传承下去,也想发扬下去。”

学习与传承并行

 起初是兴趣使然,但高师傅渐渐地在学习中找到了坚持的意义,三年前,他从老家来到了黄山,在老街做起了内画鼻烟壶生意。每天早上九点到店内,晚上九点关铺,日复一日,老街上游人如织,但自己也不擅长叫卖,就坐在工作台前画画,碰上感兴趣前来询问的客人,就停下绘制介绍起来。

对于行业发展,高师傅表明,“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冷门的,没有那么多关注,所以每次有上前来询问的游客,我都会很开心。因为老街的游客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从心底里觉得只要还有人感兴趣,这一手艺就不会断。”

据了解,目前安徽从事传统内画鼻烟壶的不过寥寥十几,这一传统手工艺已是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所以传承显得尤为关键。不过高师傅尚且没有收徒弟的打算,他谦虚道,“收徒这件事暂时没有想过,因为感觉自己的这个手艺还是没有达到当老师的那个程度,还有更加精进的空间,自己也在慢慢摸索改进风格、绘法,收徒还要慢慢来吧。”

鼻烟壶本身属于年代感较强的物件,在现代难以获得大众认同感,除非是用于收藏,平时难以融于生活。所以高师傅最近就在尝试将内画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比如在玻璃水杯上创作,材质相似,加上娴熟的技艺,就有异曲同工之处。正说着高师傅就翻起之前客人预订的水杯照片,同样的内画,不同的空间,却散发着一样的独特的魅力。

作者: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