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中秋习俗调查——看蚌埠人花样过中秋
发布时间: 2023-10-13 浏览次数: 10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人们在此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经过长期积累发展,中秋节日习俗已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秋节这一天,全国各地有庆祝中秋的独特习俗,我的家乡蚌埠也不例外。

对月饮酒

中秋前后正是蚌埠桂花盛开的季节,城乡遍植桂花树。金桂盛开,十里飘香。

由于城乡发展差异,农村地区的节日氛围会更加浓厚,有喝酒赏月的习俗。“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古人认为桂花富贵吉祥,饮用桂花酒可以长寿,因此在中秋这天人们会在月下与家人一起共饮桂花酒。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花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合家欢庆甜甜蜜蜜,已成为一种享受。不过由于酿桂花酒的人家并不多见,怀远盛产的石榴酒成了不错的替代

烙糖饼,吃月饼

所谓“年过中秋,月过半”,意指中秋一过,离过年不远了。以前的蚌埠人看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烙糖饼。饼像小碗口那么大,里面包上芝麻红糖或白糠的馅料,替代月饼。中秋节当天下午,过去的蚌埠人家,就像过年包饺子一样,各家忙着烙糖饼。糖饼原叫“火食”,本来是山东一带用扛子压面火石烤灸的方便食品。传到蚌埠一带,变成发面烙成的“团圆饼”。后来才有了在工厂里制作的铸铁做的月饼模子,做起来更省劲。

不过传到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厂制作的月饼代替了糖饼,家家户户不再烙糖饼,月饼替代了糖饼成为了每家每户中秋必食之物。

所谓“天上月地上家圆”讲究的家庭,一般要烙个大的祭月圆饼晚上家宴,全家分享。咬开外酥内软的饼子,品尝着又香又甜的白糖芝麻馅,这日子过味美香甜!

吃团圆饭

除了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团圆饭”也是过节的重点。这顿饭最大的特色是,一改端午过后的夏季清淡饮食,鸡鱼肉蛋,各色时蔬,一应俱全。第二天,照例是接女婿女儿和外孙来家里的日子,如同过新年一般有着庄重的仪式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这一天都会收到女儿女婿送来的礼品,在农村叫做“打礼”。

祭月

中秋节夜,一轮圆月悄然升起。“团圆饭”后祭月,这一般是在家庭开展的活动,有的蚌埠人家在庭院进行。因月婆婆的原形是嫦娥,按照“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传统习俗,祭月由家庭主妇担当主祭,全家老少齐配合,摆上祭品,方桌中间为月亮的神位。

大如银盘的团圆饼,表达着蚌埠人对月神的祈盼;石榴是怀远特产、多节鲜藕和带枝节的毛豆,都是以植物繁茂,象征人丁兴旺。

城区人家有小院子的住户,特别是郊区乡村殷实之家,在小院子里陈列月饼、石榴等贡品,敬月祭祖,全家围坐,欢聚团圆。

城里住宅拥挤空间狭小的人家,有时也会被邀到有院子的邻居家,孩子们来在院子里,仰望星空,听大人们以“嫦娥奔月”为话本,讲述月婆婆的故事。中秋祭月、赏月,也变成了亲朋邻里联谊的好机会。实际上,许多小院里,即便没有摆贡品,也会邀请亲朋邻里一同赏月。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项习俗在城市基本消失了,但是农村的讲究人家依然保留着这份习俗,只是祭品难免简单了些。

摸秋

旧时,蚌埠人家过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和祭月外,在郊区农家,还有“摸秋”习俗。

“八月十五摸秋不为偷”。从怀远、固镇农村到蚌埠一带,都有着“摸秋”习俗,他们举着火把,在月光下走进田园,摘取各种瓜果。一群机灵的小男孩,举着火把,向田地里走去。孩子有的去田野“偷青”(花生、萝卜、向日葵),边吃边戏闹。

小伙子们准备把冬瓜、南瓜送给婚后不育的人家。冬瓜因其籽多,一般人家还是更喜欢送冬瓜。他们把用红布包裹的冬瓜,走向求子的人家去。“摸秋送子”,给中秋佳节带来新的美好祝愿,期盼五谷丰登,阖家团圆,子孙兴旺!不过,这一习俗并没有流传至今,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这种习俗已经消失了。

“撂火把”

传说是元末颍州刘福通起义时流传下来,从阜阳到怀远乡村,过去都有这种活动。同时,也还把它作为庆丰收的习俗,边撂火把,边喊到:“撂火把,结大瓜”!

小伙子们用麦秸、稻草扎制成三四尺左右的把子,在田野上点燃,无数个火把串在一起,如同火龙游走在田埂上。当“火把”快要烧尽的时候,大家纷纷把“火把”抛向夜空,顿时火把像开了花似的在夜空中绽放出点点火星,景象颇为壮观。春种秋收,硕果累累。

记者:孙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