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窑、砖瓦窑——徽派古建筑的功臣
发布时间: 2015-06-23 浏览次数: 873

   徽州古建筑不仅是徽州人安身立命的场所,更是徽文化的承载体和活化石,也是中国民居建筑中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科学的环保意识,融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当我们喋喋不休于徽派古建筑的辉煌成就时,是否应该稍微关注和探究一下,曾经为这些星罗棋布的古民居群落默默奉献了巨量建筑材料的石灰窑和砖瓦窑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旌德与绩溪毗邻的一些山区农村,山脚路旁还偶而可见被弃之不用的石灰窑和砖瓦窑,这些依山岗或路塝而建的石筑窑体,除容积大小不一外,形制大同小异。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石灰窑和砖瓦窑,在过去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中,曾经是徽州山水间一道道独特的景观。它们烧制出的成品,成为古徽州城乡建设、农事生产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为徽州古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徽州村落中的古民居具有独特的造型美,粉白的墙体、青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千姿百态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从外部形态看,徽州古建筑的制作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大多以石灰、砖、瓦、木、石材为原料,而内部以木构架为主。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盛产竹木柴草、石灰石以及近百种成份各异的土壤。有了柴草、岩矿和土壤,还要有石灰窑和砖瓦窑,才可以烧制出优质石灰、不同硬度和颜色的砖和瓦;才可以为灿若繁星的徽派民居提供源源不断的建筑材料。

   据休宁、歙县县志记载:徽州府境内明代烧灰业已普及于民间,当地居民采山石伐山柴烧制石灰,建造民居住宅。嗣后,约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休宁县在东亭建有东亭石灰窑,宣统二年(1910年)~民国11年(1922年),歙县在溪头一带建有夏庆石灰窑。据出版不久的《坦头村志》和《冯村志》记载:晚清及民国年间,皆是千年古村的坦头和冯村分别有石灰窑3口和14口。

   虽然利用石灰窑烧制石灰的生产历史悠久,但生产技术一直比较传统保守。在石料开采方面,常见方法是采用钢钎加大锤的打眼方式,破碎用铁锤敲砸,露天作业,手工劳动,工效不高。在爆破方面,使用黑色炸药采取柱状充填爆破法,使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石灰用土窑煅烧,运输靠肩挑人抬,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旌德县西南角的模范唐川村(古称唐家),是一个遐迩闻名盛产石灰的地方。该村建“灰灶”(即石灰窑)烧制石灰始于何年代已无考,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山多,燃料丰富,石灰岩矿山多且近,省力省时。历史上大量开采过的“硅塔”(石灰料矿)就有四座,而烧制过石灰的“灰灶”至少有八口之众。这么一个人口不多的小村落,如此大规模的开窑烧灰,除少量自用外,绝大部分毫无疑问是供应给外地使用了。


本文转载自安徽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