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派建筑,引文人折腰
发布时间: 2019-05-31 浏览次数: 441

深浅不一的墨色层层渲染,浓淡相宜的线条勾勒万水千山的静谧。静立在江淮水岸的徽派建筑,像一幅半卷半舒的水墨画。“徽州古道徒步行”。精致庄严的徽派建筑独具特色,青瓦、白墙、飞檐承载了斑驳的历史痕迹,时间会随着江淮之水流逝,历史的痕迹却永不消逝。
古徽州地区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主要源于徽商的崛起和鼎盛。徽州商人在取得成功之后为光宗耀祖,在家乡建造豪宅,将商道上的积累用于大兴土木、建设家园。为了追求建筑的气派、舒适与品位,建筑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也从侧面推动了徽州三雕工艺向精深发展,并日臻成熟。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他一生追寻寻找所谓的人间仙境,譬如绝美的徽州。徽州的美好,是如画般的宏村,书院、祠堂,一步一景;是屯溪老街,青石板、鱼鳞路,如写意画卷。而撑起这一切美好的根源,正是那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和那淡淡炊烟笼罩下的马头墙。

古徽派建筑坐落于山水间,是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宅。其显著特点是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至今,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以后的建筑以及人居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在美国波士顿东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座徽派建筑,是曾出现在中国黄村的荫余堂。美国史学家白铃安(Nancy Berliner)因听到这间古屋要被售出,决心将它搬到美国。拆除工作耗时四个月,所有被搬到美国的零件包括了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和当时摆放在屋内的生活用品。荫余堂的外面是美国小镇的风景。重新复原荫余堂又耗时多年,直到20036月,荫余堂才正式向公众开放。而在第一天,参观人数就突破一万。可见,徽派建筑在此之前一直是人们忽视的一颗沧海遗珠。现代人越来越推崇绿色消费、生态的居住环境,更多的人受够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向往把自己的家安在有山有水的田园,而复古风的流行,让人们把人居视角转向了徽派建筑,效仿古典园林上。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古往今来,引得无数文人雅士倾慕不已。到徽州“山上看风景,山下看人文”。这里既有着雄甲天下的黄山、名称道统的白岳,纵横交织的河、溪、湖、塘,更有着让人咋舌的辉煌数百年的徽州建筑文化。清朝乾隆年间,徽州人兵部尚书曹文埴描述自己的家乡“青山云外深,白云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一幅山好水好,村落繁荣的“徽州古村落”山水画展现在面前。
徽派建筑,似一首诗,诉着那似水的流年,那小城的故事。


记者:张曼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