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古建筑 守护徽文化
发布时间: 2019-09-20 浏览次数: 358

徽州自古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歙县和黟县更是被誉为“千年古镇”。可是一天天、一年年人为的破坏,继承意识的淡薄,都让文化慢慢地流失,那些经过年代的风吹雨打洗礼的地方建筑也是如此,抢救行动迫在眉睫。

过去,人们对于这些有着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意识不强,拆、毁、抢、卖,层出不穷。有徽州文化第一珍宝之称的潜口上叶敕封威灵高庙历史古迹、中国杰出思想家戴震的故居遗址、被誉为徽州太阳的汪华古墓园……这些被毁的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可能是一个名人的痕迹,来之不易却可以在顷刻间消失殆尽。

近些年来,国家、社会、民众都开始进行建筑的保护和修复。自2009年以来,安徽省黄山市启动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而民众也意识到了建筑的价值,文化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在距黄山市屯溪老街30米处,有一幢苏式风格的二层青砖瓦楼,它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原徽州行署文教局老楼。但是就在几个月前,它经历了一场被拆除的危机。20194月中旬,该楼屋被掀掉小部分;不久楼门楼的石条台又被拆除;54日,有人观察到石条构件已不见,它将就这样一点点的消失。不久后就被当地的记者和百姓发现了,各方的反对声此起彼伏。方利山教授等专家学者再次呼吁留住该历史建筑;周边很多居民也表示,这幢建筑有特色的,应该保护起来。经过多天的讨论和衡量,最终老楼得以保留下来。

每一幢历史建筑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碎了”,就是不可逆的。它没有被时代的潮流所丢下,抢救不仅是保留,更是和现代社会、现代建筑融合,要尽量避免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的冲突与矛盾,我们要让这些建筑留下来、活下来。延续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抢救建筑,是为了保留中华的灿烂文化,成全当地人的情怀。

记者:徐伟芬

责任编辑: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