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徽州烟草本味——记一支徽烟的诞生
发布时间: 2019-12-05 浏览次数: 876

拨开历史的封尘,站在新的起点上,徽烟的历史悠远且极富深韵,无时不映照着烟草前行的道路。一只小小的徽烟的背后,蕴藏着的是百年来工艺人的坚守和热爱。

原料纯香,烟本多华

一支烟的好坏,原料是根本。烟叶的选择也是最重视的环节,原料的优劣往往最能够直接决定烟草的品质。

地处北纬30°长江下游的皖南烟区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气候,赋予了烟草独特的“焦甜香”风味。也正是因为皖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焦甜香”的优质烟叶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里的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水热条件优越,属于典型的南方气候,有利于烟株生长发育和叶片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

黄山市歙县溪头镇的汪满田村作为徽烟的“根”和“源头”,有着安静且祥和的氛围。村庄在群山环绕之间,小河从村庄中缓缓流过,百年的时光缓缓从村庄穿过,古桥、石板路似乎还是原来的样子,在历史的沉淀中愈发令人沉醉,也正是村庄的纯净性,让徽烟本身也变得更加古朴和富有韵味。

历史韵味,烟久耐品

史料记载,徽州烟草于明末清初便已经开始种植,直至乾隆年间,徽州烟丝己饮誉无数同时也被列为贡品带入宫廷中,于是徽烟蜚声四海。就连前清名臣纪晓岚都钟情于徽州烟草,曾说道:“尝遍南北,无如徽之烟草”。

但是徽烟的历史并不仅仅于此,在乾隆年间,徽州歙县大谷运汪满田的烟丝就被发掘跟随徽商的脚步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可以说,徽烟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徽商的贡献,正是徽商的脚步,让徽烟走出村庄,走向全国。

起初,“徽州贡烟”的进京数量并不多,即使如此徽烟的名气也已经逐渐被打响,也让徽州烟叶不断在进步和发展。一直到清朝末年,徽烟的产量就已经相当大,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县城,产量就已经达到三千余担。

古法传承,共品经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烟叶种植规模和质量水平也在逐年提高。

一支好烟的产生,需要严密的加工,加工工艺是徽烟的第二生命。相比较于普通农作物,烟叶的生产种植要更加复杂和繁琐,在种植过程中非常消耗时间和力气,要投入的成本也不小。

随着漂浮育苗、平衡施肥、三段式烘烤工艺等一批新的烟叶加工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从肥沃的农田里采收的烟叶在经过烘烤、分级等工序后,还需要进行精细的制丝工艺、保湿技术、储存控制等环节。

但是相比于机械化加工,传统卷烟制作就相对简单。手工者将晒干的烟叶用朴实家产的菜籽油进行调香,然后装箱压制成“烟砖”,将烟砖切割成大小均匀合适的长度后,便用刨子刨成烟,这样的卷烟就完成了。

相对于机械化加工的高效快捷,这样的手工制作工艺也许正在逐渐被淘汰,但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依旧是徽烟不可缺少的魂魄。一支小小的烟背后所包含的,正是历史下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朴实。

当你来到黄山,来到悠长的屯溪老街,你一定会与一家名为“百年徽烟”的店铺不期而遇。它是中国徽烟不断开拓进步的见证者,也彰显着华夏匠心的代代传承。如果你是名烟爱好者,那么你大可以这里买上一包徽烟,在烟雾中共同品味这百年徽烟历史。

记者:余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