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利山——永远赤诚的徽州之子
发布时间: 2020-09-13 浏览次数: 755

徽文化作为徽州特色地区文化,集孔孟儒家思想的大成,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其内容广泛、深刻,蕴含丰富的东方社会与文化的内涵,被誉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是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学习徽文化,不仅能感受中华传统地方文化的魅力,还能领悟其中丰富奥义,受益无穷。

谈及徽文化的研究,就不能不提到方利山教授。他是中国著名徽学研究家,《戴震全集》、《徽州学概论》等著作编委和主要执行编辑。同时也是《徽文化全书》的策划人和撰稿人之一。《中国徽州文书》第二卷主编,《汪世清谈徽文化》主编之一。撰著《戴学纵横》、《徽州学散论》、《徽商品谭》、《徽文化生态保护文汇》、《徽州学散论》(续集)等著作。自1979年来到徽州师专(黄山学院前身)至2010年退休,方利山教授在职数十年,全身心投入到徽文化的研究之中。从一开始对徽州名人戴震的好奇,到后面对徽文化的痴迷,他在不断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发扬他所热爱的东西。

追忆徽州往事

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中满是泥土的芬芳,浸润在雨水中的徽州更显现出其历史的厚重感,像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江南女子,周身笼罩着徽文化的气息。记者一行人就在这样温润的天气与方利山教授约定于黄山学院横江校区离退休教师活动中心进行访谈。

老式金边眼镜,简单的老人衫搭配轻便的运动鞋,方教授见到记者们时,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谈及徽文化,他眸光闪亮,言谈举止中满是对徽文化的尊崇与热爱。

寒暄罢,入座,方老双手交叉放于桌面,如老友般与记者们讨论徽文化,缓慢而亲切地谈论起这项他热爱并且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1947年出生到1983年徽州改名为黄山,徽州这个名字伴随着方利山长达36年的时光。方利山出生于徽州歙县,在童年生活中耳濡目染和沉浸式的熏陶下,逐渐奠定了他这一生与徽文化相知相熟相伴相守的深厚基础。方利山教授一直为自己是徽州人而感到自豪,更为自己能够为徽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而倍加珍惜这份荣光。

在杭州大学求学期间,方利山进修了文献学、目录学和版本学,为此后关于徽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求学的他也未想到,他会将自己所学的专长和家乡的徽文化融合,为徽文化事业赤诚奉献。

学成归故里,他与爱人在徽州结识,经历相恋、相知、相伴、相守,“我爱人是隆阜人,我是隆阜的女婿。”说这句话时,方利山教授爽朗大笑,十分自豪,“那天我在我老丈人家吃饭时,因为有些不好意思,吃完就走出去逛逛,这一逛,就看到了戴震在屯溪隆阜的故居。”

“我本来不认识,但是我非常好奇,我们家乡竟有这样一位大人物。我就跟老乡交谈,后来才知道,戴震是一位多么厉害的人物!”或许是纯粹做学术的缘故,方老的眼睛仍像孩童般清澈,仿佛当年的震撼又重现在眼前。

“戴震是徽州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有志于闻道,追求建设国家和社会,不论生活多么艰难都笔耕不辍。我不能让徽州人忘记这样的伟大人物。”就这样,在徽州地区领导的支持下,方利山在成立徽州学术研究会的同一年参与成立了戴震研究会,并担任秘书长长达26年。

厚植于徽文化的学术信念

方教授花费12年编写《戴震全集》六册,他是从对戴震个人的研究开始逐渐走进徽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对戴震的研究学习促使他向徽文化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

“我得到徽文化的恩赐太多,如果不做些什么,心中难免会有些愧疚”。73岁的方教授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仍在弘扬和保护徽文化的第一线:为保护老街的旧房而上书省委;编撰徽文化相关书籍;开讲座讲解戴震、徽文化……方利山教授犹如一个工匠,在为徽文化的建设不断添砖加瓦。而正因为这种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精神,方利山教授才得以达到今天的成就。

在与记者交谈期间,方利山教授顺手掏出了一个小笔记本,记者起初并未在意,后来漫聊到读书时,才得知他一直有记笔记的习惯。无论是听讲座亦或是读书,方教授每有心中所喜之句,便动笔记下来,并标注书名和页码,他的笔和笔记本从未离开过手边,记记划划,保留了各种珍贵的观点和资料,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注解奠定了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怀着赤诚的心,做着纯粹的事,对小事认真,对细节琢磨,点点滴滴,促成方利山教授在徽文化研究方面的非凡品质。

《徽州文书》作为现代学者研究徽州乃至中国明清历史和封建社会时态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方利山教授曾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徽州文书》的研究,并对珍贵文书进行修复,让学生们零距离与七、八百年前的古人进行“交流”,在实践中感知徽文化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徽文化,感悟徽文化。

“以前我与一个研究者讨论徽文化的时候还是用书信交流,很认真纯粹地做研究,后来他好久没有回信,我很疑惑,最后辗转得知他已因病去世……但我们都不会忘记的。”说到这段经历的时候,方教授语气轻缓,余悲绵延。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虽相处时间短暂,却依旧成为方教授在学术研究中的一份珍贵回忆。

劝君惜取少年时

在访谈过程中谈论到徽文化传承的话题,方教授劝勉道:“年轻是现在青年最大的财富,对徽文化的研究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有了年轻一代人的力量,那么徽文化就不会泯灭与历史中。年轻人要有文化自信,早点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希望当代青年能够充分利用天然的资源优势,在自己的学习领域结合徽文化做出一番成绩。

“我有好多学生,毕业后从事徽文化的研究工作,如今也取得很多成就。在黄山本地上学的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在这样浓烈的徽文化氛围下进行研究学习,加上自身优势,只要认真,一定能做出成绩的!”

方利山教授也提醒当代青年:一定要尽早树立志向,无需远大,但要明确;无需宏伟,但要实际;无需崇高,但要力行。方教授还说:“生而为人要目光长远,明白自己的历史责任。上对得起祖宗,讲真讲实脚踏实地;下对得起后代,明白自己要留下什么。”

这些人生箴言,一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年轻人的期望。他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地做到了。生在徽州,长在徽州,为徽文化复兴奉献,为徽文化传播付出,为徽文化发扬劳心劳力,做到了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

传承徽文化重担在肩

在说到今后的打算时,方教授也表示随着自己年龄增长,工作该做减法了,想多匀点时间来完成写一本自传的愿望,在自传上写一写这么多年来和徽文化的故事,激励后代了解徽文化、感恩徽文化、传承徽文化。“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有幸经历各种国家的大事件,见证国家70年的进程。”老先生说,“徽文化让我一辈子难忘,我们受徽文化的熏陶,也要回馈于徽文化。”

方利山教授等一批老一辈徽学专家默默付出,换来今天徽文化的成长壮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方教授说:“徽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每个人都要负一份责任、尽一点力量,把文化发扬光大,每个人都要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不懈奋斗。”

短短两小时的访谈很快结束,记者与方利山教授笑着道别。七十几岁的老人,笑声爽朗,健步如飞,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热忱、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自己信仰的赤诚。不忘初心,弥足珍贵,吾辈当效之。

在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每一个重要关头,依靠不断自省而演化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精神,中国人才把握住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使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日益接近。徽文化正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身处徽州的人们,更要利用天然资源优势,从徽文化出发,从自身出发,领悟文化精神,促进文化发展,做好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不辜负老一辈人,不愧对子孙后代。任重道远,吾辈在路上。

记者:杨玲

责任编辑:余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