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声里忆徽州:戏曲里女性的坚守

时间:2025-04-22   浏览:10


在斑驳的马头墙下,幽深的巷弄里,一代代徽州女子用自己的人生书写着无声的历史。当她们的故事被搬上舞台,便形成了一种艺术镜像——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凄美婉转的唱腔诉说着传统女性的宿命。

1999年,由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徽州女人》首演,勾勒了一个没有名字的徽州女人的一生。戏曲一共分为“嫁、盼、吟、归”四幕,讲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孩满怀欢喜地出嫁,丈夫却在大婚之日剪下自己的辫子离开了家,从此,她的生活便只剩下日复一日的等待,她用青春期盼着丈夫的归来,最终换来了丈夫带着新的妻子叶落归根,自己却只能默默离场的结局。见到丈夫时,没有哭闹,没有指责,只留下一句“我是你伢子的姑姑”,她的沉默就像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悲不喜,却能震撼人心。出嫁后的三十五年里,她孝敬公婆,照顾小叔,操持家务,从红妆少女到红颜褪去,从双亲健在到公婆离世,她孤独等待着,等来的是丈夫连问三句“你是谁?”

看完这部戏曲,让人不禁思考,这样的等待真的值得吗?面对丈夫的多年未归,在婆婆去世后她发现了丈夫与新妻子的照片,她依然选择了坚守,同时也选择了这样悲剧的一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贞洁观念深入人心,女性被要求从一而终,她们的命运从出嫁的那一刻便已注定她们所受的家庭教育也在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女子从小便被教导要温柔贤惠、恪守妇道、相夫教子、以夫为天如此,徽州女人的等待成为了一种必然,她们将自己的情感和希望放在心底,她们认为等待是一种美德,是对婚姻的忠诚,认为一句承诺就要用一生去守候,哪怕青春逝去、孤独终老,也要坚守到底。

历史上,有守节一生的贞妇,也有精明能干的商妇,更有冲破束缚的新女性。艺术创作抓住某一个面放大,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符号。《徽州女人》刻画了女性牺牲自我,被传统束缚,渴望外面的世界却又无法突破枷锁的形象。“春啊,春啊,你莫来临”是她对时光流逝而丈夫依然未归的无奈以及对春天再次来临的害怕;当她看见月亮无论圆缺始终那安宁,会以此告诫自己不要有欲望;但她又将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这一愿望寄托在养子的身上。在黄梅戏中,这个没有名字的女人成了大部分传统徽州女性的代表,她的等待是无数徽州女人共同的情感命运。

如今,徽州逐渐成为旅游的热门打卡地点,当地女性正以新的身份诠释着自己的价值——她们可能是民宿老板娘,可能是非遗传承人。从舞台到现实,徽州女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她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尽管现在社会是一个充满自由与选择的时代,女性不再被传统所束缚,不再是任何人的附属,拥有了更多追求自我的机会,可以勇敢地去追寻自我、去成为自己、去实现价值但不能忘了曾经的她们虽然被传统的枷锁禁锢,依旧是善良的、勇敢的我们要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历史和现实,让每一个女性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记者: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