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技艺徽州
发布时间: 2021-03-16 浏览次数: 779

——从老手艺中探寻徽州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人们印象中的徽州是粉墙黛瓦、山明水秀,是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但在徽州人的眼里,徽州是吴侬软语的乡间问候,是街头巷尾的一砖一石,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

古法榨油——脚踏实地,传承技艺

在徽州人的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

“咚——咚——”作坊里不断传来重物敲击的声音。年过六旬的汪师傅榨油已有四十多年,每天举着重达几十斤的锤子敲打木楔,通过这种原始的方式挤压坯饼,使油脂渗出。持续几个小时的打,色泽鲜明、香醇浓厚的菜籽油如金线般流出。没有电气的时代,古徽州人依靠这种方式榨出的菜籽油烹制出美味的菜肴

传承一千多年的古法榨油,首先要淘选出优质的菜籽,然后经过粉碎碾压、木桶蒸热、缚草包饼、挤压取油等工序。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饱含了徽州人的智慧和朴的生活观。“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做油了,当时也没想着别的出路,就一门心思榨油,踏踏实实靠手艺吃饭。”汪师傅代表了老一辈的徽州手艺人,他们脚踏实地勤恳能干在追求利益与效益的今天,这是一种对祖先智慧与技艺的传承。

墨在徽州——由松制墨,丹心注魂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由松制墨,这种独特的发明,与徽州的山水人文,一起构成丰富的徽文化。

从唐末开始,徽州成为墨的最大产地。战乱年间,北方大批士族和能工巧匠南迁。制墨工匠来到徽州,发现黄山上有质量极好的古松,便扎根于此。制墨的工序繁琐,讲究颇多。古代制墨注重三分胶、七分烟,也就是胶和烟的比例。除了烟与胶,其他辅助材料有麝香、金箔,还有三七、冰片等十几味中草药。

“龙麝黄金皆不贵,墨工汗水是精魂”。形态属性各异的原料要想形成一个整体,就需要和料。而烟与胶的真正交融,还需“轻胶十万杵”,也就是烟加入胶后,需要人工杵捣,才能均匀融合。歙县胡开文墨厂是全国有名的老字号,制墨车间的工人年纪最小的也超过了50岁。他们与铁锤这个老伙计,在制墨一线坚守了几十年。一寸丹心,一寸墨;一生心血,入墨来。

徽州漆器——磨漆修心,大器终成

漫步在徽州的长街古巷,人们往往会为漆器驻足。这种古老的工艺品,端庄典雅,散发着神秘而内敛的光芒。由纯天然漆所制的器物,初始没有那么光亮,但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加具有光泽,手感也越发温润。就如徽州工匠,朴实敦厚、潜心技艺,用一生的时间去雕琢心中的徽州。

传统的徽州漆器,是古徽州美学的化身。受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漆器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多以木、藤或竹编为胎,淡水螺钿或彩画为装饰,这成为徽州民间日用器皿的重要特征。

“做漆人磨漆,做人漆磨人。”漆器的制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除去调漆、批灰、打捻、髹色漆等各种繁复的工序,大部分都是在打磨。看上去是人在磨漆,其实漆也在磨人。这种“磨”是一种修炼,修炼的是人的精神层面。怎样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徽州人的“工匠精神”。

现在的徽州,仍然有这样一些老手艺人,至今还在继续着他们对手艺的执着,记录着岁月、诠释着文化。但是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在更多的时候,大部分人只能眼看着一种文化和生活慢慢地消逝,技艺徽州不应只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需要现代人去努力

记者:熊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