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黄山,被一座座徽派建筑所吸引,黄山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她美丽婉约,又不失内涵。当我贪婪地享受着这里新鲜的空气的时候,脑海里只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到一片新的田野,想要尽情的发掘这里所有的乐趣和宝藏。
今年是来到黄山的第二个年头,可我依然不能忘却初至黄山的那份心情和去年秋天的西递之行。那是和画里的徽州第一次相遇,火红的枫叶纵情的燃烧,极尽华美。
乘车至黟县渔亭后,汽车改变了直行的方向,右转后进入了一个山清水秀的路段。听车上家住黟县的老乡介绍,黟县有很多著名的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说起家乡的每一处风景都如数家珍,眼睛里有自豪,但更多的是幸福。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迤逦而行,一边是突兀的峭壁,入目尽是苍翠,怒放的色彩隐隐在叠嶂之间;一边是陡峭的山崖,淙淙的溪水撩起欢乐的浪花。山上常青的树木居多,当看到红枫在绿色中显现,仿佛是黟县的秋天里浓墨重彩的一笔。远处绵绵的群山千姿百态,微凉的秋风抚弄着仟廋的枝条;前面是青瓦白墙,鸡鸣之声宛然耳侧。这里是锦绣徽州,桃源西递,接踵的车辆送来四方的游客,淳朴的民风洗去一身的风尘。
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乃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又因位于徽州府西,曾设“铺递所”,故改名西递;她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距今已有960余年历史,村落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顷。她群峰连绵,风光秀丽,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古民居300余幢,其中保存古朴完整的有124幢,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胡文光牌坊,建立于四百多年前,牌坊高12米,宽近10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结构。牌坊东西两面分别刻有“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八个大字。据说文革期间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多亏当时这里贴着很多毛主席语录。
踏上那道厚重的青石板路,唤醒了尘封的记忆,在这道斑驳的小路上,曾经铭记过多少人的脚步,那些沧桑的建筑,记载着多少的传奇。走出去的年少轻狂,带回来却是功成名就,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无数的天之骄子,造就了传诵不绝的风流韵事。小小的村落阡陌纵横,浓浓的文化迎面而来。婉约清秀的徽砚店家仿佛来自于久远的朝代,脱俗的风姿、优雅的谈吐,让人想起了古代的才女;黄山毛峰的清香使齿颊生津,看着那汪碧绿慢慢舒展,心情也开始变得闲淡。
在西递,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保存完整的古民居。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听导游介绍说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楼额木刻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和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
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古村落的一条条小巷里,直至午后。耳边一直充满着交谈声,笑声,风声。当我看见一个人家门前躺着一只慵懒的小狗时,那一瞬间,秋阳洒在它的身上,暖暖的色调将徽州的温婉表现的淋漓尽致,那是不同于古民居的美,朴素却动人。徽州,就像一位从时空之外走来的佳人,娉婷的模样,静静的在我的眼眸里出现,从此便成了脑海挥之不去的地方。
我与徽州相遇在秋天,不忘于岁月。
作者: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