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乡村小学生数字素养调查:高普及率下的低素养困境

时间:2025-10-22   浏览:10


1015日,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徽州乡村小学生数字素养调研项目组前往休宁县东临溪镇临溪中心小学展开调研。结果显示,数字设备在该校学生中高度普及,然而学生数字素养却不容乐观,沉迷娱乐、信息辨别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留守儿童隔代监管乏力与教学资源不足,成为家校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

娱乐主导:数字设备成“玩伴”,素养短板待补

“学生课外玩手机的情况非常普遍。”五年级数学邵老师的一番话,道出了该校学生数字设备使用的普遍现状。三年级语文黄老师观察更为细致,她表示:“学生们使用数字设备,主要用途是看动画片、玩小游戏,每天使用1-2小时,周末时间则更长。”

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字设备使用问题愈发明显。数学操老师指出,高年级部分男生“每天玩游戏至少两小时以上”,甚至还曾发生“玩游戏充钱被骗”的事件。而低年级学生同样存在风险,二年级张老师坦言:“他们对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家校协作:两极分化,隔代监管困境重重

家校协作因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数学朱老师直指问题核心:“有些家长心疼孩子,舍不得孩子哭闹,就把手机给孩子玩。”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对学生数字设备使用的管理难度。

多位教师反映,在父母监护的家庭中,家校配合度相对较好;但在隔代监护的家庭里,情况则困难重重。黄老师无奈地说:“爷爷奶奶大多不会操作智能设备,根本管不住孩子。”这番话道出了众多留守家庭在孩子数字设备使用管理上的无奈。

教学困境:技术应用受阻,务实方案受期待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面临着诸多障碍。操老师发现,学生在操作设备时“准备时间很长,基础操作能力较差”。此外,设备不足、教师对技术不熟悉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对于未来开发数字素养课程,教师们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提出了务实的要求。黄老师建议:“课程内容要简单易懂,多加入互动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同时,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长,降低对设备的要求,确保课程能够顺利开展。”

此次调研清晰地显示,在数字技术快速普及的乡村学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善用数字设备,而非滥用,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教育课题。只有家校携手,共同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模式,才能帮助乡村学生在数字浪潮中健康成长,提升数字素养。

撰稿:任智赟

责任编辑:邵如月

审核:周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