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墙外春色新
发布时间: 2015-01-09 浏览次数: 552

马头墙外春色新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新开局、贯彻作风建设新要求的一年。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地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十大战略支撑点”建设为主要抓手,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都迈出了新步伐。 

徽州古建筑是粉墙黛瓦马头墙,是民居、祠堂、牌坊与亭、台、楼、阁、塔、坊的交相辉映,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意境。  

徽州古建筑更是最具影响力的历史遗存,是历经沧桑绵延不绝的徽文化最直接的标志,是天下徽州人最美丽的乡愁。  

2014年初,在“百村千幢”工程初战告捷的基础上,我市不失时机地把“百村千幢”工程向徽州古建筑全面保护利用延伸拓展,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使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再一次展示了黄山人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未来的担当。  

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即对全市古城(2座)、古镇(4个)、古村落(101个)、古街(9条)等4个空间形态类和古民居(1855幢)、古祠堂(446幢)、古牌坊(121座)、古书院(12座)、古戏台(15座)、古码头(18处)、古塔(20座)、古桥(275座)、古亭(60座)、古道(50条)、古井(99处)、古碑(387处)等12个单体形态类的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 2014年我市共实施697个保护利用项目(新建573个、续建124个),全年完成投资9.8亿元;提升整治古村落40个,修缮古建筑151幢,打造新型业态150处。在完善原有13处异地集中保护地的基础上,今年新增4处(黟县守拙园、黄山区太平水镇、幽篁里度假村、徽州区老谢家茶古建筑群)。同时对全部空间形态4类116处、建筑单体12类3358个古建筑分布、现状等开展实地调查摸底,建立了文字、图片、录像等古建筑数据库,编制了《徽州古建筑保护名录》,并开展古建筑挂牌保护工作,目前全市已完成414处古建筑挂牌、789处二维码标注。  

位于黟县碧阳镇陶村的守拙园项目,徽派建筑群已经初具规模,项目从2013年的4月1日正式实施,分为陶氏宗祠、五柳堂、聚贤阁等9个单体建筑。项目总投资为4000万元左右,黄山市守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中权告诉记者,“我们这儿分为三大块,第一块就是我们的主体守拙园故居展示,第二块就是我们的功能区,包括管理房、停车场,第三就是我们这里有一个陶原文化研究中心,我们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想把陶氏后裔的居住地通过项目展示出来。”  

据了解,守拙园项目是将民间散落的徽派建筑搜集起来,进行异地搬迁集中保护,一共收购了16栋古民居,还有大大小小的徽州构建数不胜数。  

胡中权说:“古民居是徽州附近、浙江、江西迁移过来的,都已经濒临倒塌,如果我们不进行抢救性的拆迁,异地重建、修复,那么这些房子就慢慢消失了,而这样修复起来,就可以再保存几百年。”  

项目是古建保护的重要抓手,是决定古建保护水平的关键因素,我市经心策划了一批吸引市场投资、引发社会关注、可以传承传世的大项目、好项目,目前屯溪区黎阳老街业态打造、外边溪摄影村、屯溪老街背街小巷危旧房住户迁移、黄山区太平水镇、轩辕古刹异地迁建复修、徽州区呈坎古民居保护国家样板工程、通灵古道保护利用、富溪古建筑群集中保护、歙县许村古建筑群综合整治提升、棠樾村世孝祠维修、休宁县齐云山摩崖石刻二期保护、万安老街吴家大院修缮、黟县古城保护、守拙园、塔川民宿、祁门县文峰塔和伟溪塔维修利用、洪家大屋维修、黄山风景区观瀑楼等36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  

徽州区呈坎景区作为全国文物维修保护样板示范工程于2014年7月底正式开工。呈坎景区有43幢单体建筑被列为“国保”单位,30处古建筑急需修缮,2013年呈坎景区被列为全国文物维修保护样板示范工程,该工程由国家文物局投资8000万元对呈坎景区的古建筑进行维修保护。徽州区文广新局局长娄光辉告诉记者:“该工程分三年实施,2014年实施启动十幢国保建筑,同时还有呈坎古建筑保护群的保护规划,消防、防雷,包括宝纶阁里面的彩绘保护工程在内,都属于样板工程的启动项目。  

该工程的实施目的在于创办维修保护的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娄光辉说:“通过此项目的示范带动,不仅在黄山市,在安徽省,乃至在全国进行推广,总而言之,国家文物局通过维修保护利用这个样板工程,来加强保护,促进利用,传承文化,惠及民生。”  

古建筑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如今修复、保护和利用都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在保护过程中广泛应用了防腐、防虫、防火、防漏、防雷、防盗、防潮、防裂等“八防”处理技术。以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徽派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呈坎文物维修样板工程为依托,研究制定古村落保护利用标准和古建筑修缮定额标准。黄山区古建筑3D动画扫描测绘、黟县徽州三雕破损补救技术研究、休宁县齐云山石刻技术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古建筑保护科技化水平。  

在齐云山景区的真仙洞府,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对石壁上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据文物保护专家介绍,休宁县齐云山的丹崖峭壁上,原有古代摩崖石刻、碑刻计1000多处,现存538处,大多为明清两代所刻,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齐云山岩层为红砂岩,容易风化,加上地衣和水雾的影响,许多石刻已经风化、剥落严重。为保护好这一国家级文物,休宁县于2012年开始,投入3000万元,分三期对全山2000多平方米的摩崖石刻进行全面抢救性保护。每一块石刻都要经过表面清洗、加固、封护、毛细水转移、景观协调六大步骤。  

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张旭告诉记者:“表面的清洗,我们采用的是物理的方法,首先对那种风化发的产物和外来的污染物用毛刷把它清洗干净,然后用的是微粒子喷射清洗,针对表面的水锈结合,包括石刻内的填色,油漆,第二步用的是饱和蒸汽清洗,把活性水采用仪器加热,变成蒸汽,主要针对的是微生物的污染,包括石材空隙内的那种污染物,最后一步用的是低缔合度活性水,进行整体清洗。”  

在保护中,我市开始积极探索古民居利用新途径、走出新路子。《黄山市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徽州区、黟县古民居产权流转试点工作积极推进。黟县起草了《黟县古民居保护利用产权原地转让管理实施办法》、《黟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规定》两个办法,首批选取26户32幢古民居开展产权流转试点工作,目前经过审核现有9户15幢完成报件上报省国土厅审批。2014年以来,全市共认保(35幢)、认领(8幢)、认租(62幢)、认购(42幢)共147处。  

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在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的浪潮中,历经沧桑的马头墙正迎来新的春天。【文章摘自《黄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