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徽州乡村:数字浪潮下老人的“触网”百态

时间:2025-11-17   浏览:10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乡村老年群体宛如被时代浪潮轻拍着的一叶叶扁舟,他们的数字融入状况究竟如何?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数字素养调研团队走进黄山市东临溪镇芳口村,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式,探寻乡村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现状,而这正是对“十五五”规划中智慧养老发展等要求的实践回应。调研发现,乡村老人们的数字生活不仅呈现“玩转与浅尝”的差异,更折射出政策引导下,徽州乡村老人从“数字远离”到“智慧享老”转型的希望。

数字化实践:从“工具使用”到“生活重构”

“十五五”规划强调要释放养老消费潜力,让老年群体共享数字经济红利,徽州乡村老人的数字实践正印证着这一规划。

62岁的陈奶奶守着经营30年的小卖部,手机早已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她熟练运用拼多多采购,将进货成本降低;靠微信记录订单、对接顾客;拼音26键打字的熟练度,藏着传统经营者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捕捉。“以前进货要跑遍周边市集,耗时又费力,现在手指一点货就能到家”。

69岁的徐爷爷则通过数字世界拓宽了生活边界。自学刷新闻短视频、拍田园抖音短视频、网购,手机不仅填满了他的闲暇时光,更让老年生活多了与外界连接的纽带。数字工具正成为丰富乡村老人精神生活、提升健康管理水平的重要载体。从“被动接收者”到“主动接受者”,也让他在数字空间中找到了新的价值认同。

并非所有老人都能顺利跨越数字门槛。76岁的王奶奶因多次误触广告弹窗,对复杂功能心生畏惧,将数字生活局限于“刷抖音、拍照”;70余岁的陈奶奶因手部行动不便,连智能手机拨号都成难题。

差异的根源:需求驱动与资源分配的差异

调研深入分析发现,乡村老人数字素养的分化,本质是“需求驱动”与“资源分配”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与“十五五”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等话题高度相关。陈奶奶的数字技能提升,源于小卖部经营的需求提升,让她有动力主动探索;徐爷爷的数字实践,来自精神生活的主动追求,让他渴望通过数字世界连接外界、丰富自我。

而王奶奶、陈奶奶的“数字疏离”,则暴露了乡村老年群体在资源获取上的弱势。一方面,两人无明显数字需求,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技能指导资源缺少,“自学”成为多数老人的无奈选择——4位受访老人中,仅1位得到过子女简单指导,家庭作为“数字第一课堂”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进一步拉大了数字素养差距。这种差异背后,是“十五五”规划重点关注的课题,也反映出银发经济在乡村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共同烦心事:界面复杂难用,还怕网上被骗

“广告关不掉”“按钮太小点不准”“怕点错链接被骗”,老人们的这些吐槽,戳中了适老化服务的短板。目前全国3000多家网站和App多是放大字体、简化界面的表面功夫,没贴合乡村老人需求:广告弹窗较多、操作步骤复杂,忽视老人反应衰退的情况;网络诈骗、虚假信息隐蔽,老人防范能力弱,越用越担心。

数字化不是要让老人“追上时代”,而是要让时代“包容老人”,这正是“十五五”规划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体现。当技术适配乡土温度,当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数字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场跨越时代的“数字素养”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数字普惠。

撰稿:李玥

责任编辑:邵如月

审核:周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