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乡村素质教育的反思:不是仅仅使用平板上课就行了
发布时间: 2023-02-27 浏览次数: 30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各地政府推出了不少助力政策,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少乡村小学教室用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们也走进了博物馆和实验室。然而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使用高科技学习设备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主播接受打赏、在游戏的海洋中沉迷……

信息泛滥时代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对三年级就开始使用平板上课的休宁地区部分乡村小学生来说,媒介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陌生,小学生拿起铅笔的手也拿起ipencil做起主播,课余时间利用短视频软件直播自己的游戏生活并接受网友的打赏,一方面打破了我们对农村地区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小学生在复杂纷扰的网络世界里的一些行为总令我们心惊胆颤,我们又不经发问:我们的素质教育是否在这种与时俱进”中是否迷失了曾经的方向

素质教育应该抓住问题做出相应改革,这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新环境下孩子多方面的发展。然而学校无法时时刻刻监管学生,隔代教育突出的留守儿童,家长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正如临溪小学和汊口小学等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积极做出的努力,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通过与当地大学相关学院达成合作,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堂等活动为新式素质教育注入活水。

孩子不是容器,也不是机器。我们的应试教育模式,曾经想让所有孩子在相同的时间、课堂环境听相同的老师、学相同的内容、达到相同的标准,如今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也在照搬照抄曾经不合格的“作业”,妄想在同一套素质教育模式下培育德智体美劳一体化的五优全能少年,这是不切实际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也应该在变化之中发展面向本土、面向现代。

素质教育注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这一切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以黄山为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之村,不废诵读”的重教传统让徽州大地人才辈出、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徽州文化发展中,非遗传承人独门绝技、坚守精神捍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徽文化进课堂,不仅可以锻炼农村孩子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何乐而不为?

记者:任芸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