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吃进肚子里
发布时间: 2018-11-26 浏览次数: 815

——徽州名点嵌字豆糖

糖中有字,字里含意,意间带甜。

——《舌尖上的中国》

嵌字豆糖流传于安徽祁门的西部地区,屈原的《楚辞·招魂》有“柜敉蜜饵有餦餭”的句子,餦餭就是以麦芽糖为主要成分的糖,用麦芽糖制糖是古代最早的制糖方法。

嵌字豆糖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麦芽糖。将麦芽糖熬制的糖浆倒入黄豆粉和黑芝麻粉中搅拌,再将黄豆粉团和黑芝麻粉团分别用木夹板加工成规则的糖条。黄豆糖条做纸,黑芝麻糖条做字,两相搭配,一方一寸,一竖一横,形成各种文字。虽然原料简单,但工序繁复,现今已很少有人掌握该项手艺。2017年,嵌字豆塘制作技艺成功收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到肚子里就叫“咬文嚼字”。嵌字豆糖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金惠民说:“做这个糖,必须经过熬糖、磨粉、搅拌、压实、制字、拉伸、切片等28道纯手工工序。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清清楚楚的数清字的笔划,多一笔,少一笔都不行,方方正正才是汉字。”做人更是如此。徽州人大抵就是这样,勤恳踏实,步步扎实。

《舌尖上的中国》三次到访汪镇华和金惠民的工坊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可吃可赏的糖,源源不断的订单让嵌字豆糖重新活跃起来。它更被称为是一种“说文解字”的传统点心。

把文化吃到肚子里。有着吉祥寓意的嵌字豆糖,看似简单的方寸糖点,更是蕴含着徽州人对文化记忆、宗族礼节、传统技艺的挚爱和深厚情谊。糖上的字大多都是“囍、财、福、吉、寿”等,手艺人们用他们的技艺传递着智慧和祝福,徽州文化不仅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更是对传统礼节的传承。

福寿安康,和睦美满不仅是徽州名点所寄托,更是写入了徽州故事而嵌字豆糖就这样随着美好信仰一步一步走来,走遍徽州,走遍皖南。寻找文化里的甜和蜜,把文化吃进肚子里,让文化源远流长。

记者: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