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功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9-05-23 浏览次数: 2434

我听过他的名字,我不知道他的故事;我路过他的纪念馆,但我没有进去过。他的馆前,最不缺的就是人,大人带着孩子,老人聚在一起聊着我们可能不是很感兴趣的历史。我听得入了迷,思绪也被拉回到周三的上午。那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一个上午。我又一次路过杨业功纪念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没有径直走过,而是走了进去。

杨业功雕像,头顶一方深蓝夜空,如眼眸般深沉,吸引着我的眼球。继续往里走,第一面墙上有着他的简介“铸非常之业,建非常之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常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军人不思打仗就是失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时常胸怀忧患的他都要让我忘记他是处于和平时代的军人了。

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安全形势,杨业功深知和平的重要性,他盼望“长缨在手,壮志缚龙”,也开始了他的艰辛创业旅程。他也贯彻着一直以来的“四个特别”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并成功发射新型导弹,实现导弹发射“六发六中”。在他看来,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问鼎世界事,赖我有长缨”,杨业功吟起自己创作的诗句,仍心潮澎湃,壮怀激烈。

此外,杨业功坚持把治军与治学有机结合,精武与习文同步并重、注重学习、善于思考、兴趣广泛、博学多才、在书法、诗词、音乐等方面颇有造诣,堪称文韬武略的儒将。

从二炮指挥学院到南京政治学院又回到二炮指挥学院,从国防大学到军事科学院再到国防科技大学,变的是学习的地方,不变的是他对国家的信仰。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刻苦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从中不断汲取力量,充实自我,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用毕生精力去践行“三个代表”。


杨业功不算是处于新时代的人,但他也依旧不忘对自己的脑袋进行“升级换代”,始终保持着思维的敏捷,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事务繁重,他仍旧抓住点滴时间学习有关信息、航天、指挥自动化等军事的高科技知识。他说,“坐而论道,不如躬身实践”,不断地学习,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也收获了颇多荣誉。

任旅长的当天,“携礼莫入”也被贴在了他的门楣上,并为之坚守了一辈子。柜子堆成的一张床、一个摇椅、一排衣柜、一套军装构成了杨业功的卧室。他的家产,几乎全是自制或改装,一用就是几十年。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以”;“花谁的钱不都是花人民的钱吗”。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惊讶,杨将军竟是清廉到如此境界。

从品学兼优的学子到从军报国的青年,直至成为不停转的“陀螺”,岁月却未曾优待他。部队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正是他的身体频频告急的时刻,他还是选择战斗到了生命最后一刻,昏迷中,伴随着断断续续的“一二一……出发……操作……”的声音传出,他永远的沉睡了,他终于可以休息了。但也像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中所说“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走出纪念馆的那一刻,我的心中仿佛激起了千淘万浪,我“走完”了杨业功的一生,见证了一名军人的陨落。

作者:倪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