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中秋习俗调查——徽州古城的浪漫祝福
发布时间: 2023-10-13 浏览次数: 215

徽州一夜鱼龙舞,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徽州古城过中秋的游鱼灯,舞龙都太好看了,这趟来得真值。”穿梭在游鱼灯会的人群中传来感叹。

9月29日晚,这座古城中已经挤满了人群,除去游客还有不少当地居民一起共度这美好的中秋佳节。舞龙人与龙浑然一体,在一次次舞动中将这场中秋盛宴推向高潮。

“人聚起来了,龙舞起来了,就有精神头把生活过好了。”舞龙队伍中的领头人神采奕奕地说,说完便握紧了手中的杆子走进人群。当地老人说:“龙是吉祥物,中秋夜舞龙是为了祈求人们安居乐业,事事顺利。所以这个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尤其是皓月当空下,村里男女狂奔飞舞,热闹得很,算下来都有好几百年了呢。”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汪满田嬉鱼灯,是徽州地区传承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年俗之一。从制作到排练,全村老幼倾尽全力,演绎出藏在大山深处的浪漫与震撼。歙县鱼灯舞动千年古城;手工制作出的鱼灯形状精巧,栩栩如生,在这座古城里可以感受徽州跨世纪的传统民俗文化在今日中秋佳节里,古城内也挂着形形色色的鱼灯,这些活灵活现的鱼灯在灯光中仿佛真鱼在水中嬉戏。

鱼灯的起源是怎样的呢?来自歙县的一位青年人解答了这个问题,他回忆道:“我也是小时候听爷爷说的,他和我说,早期的民房都是由木板或竹子建造,极易引发火灾。我们的先人从传统五行学说中得到启发,创造了嬉鱼灯的民俗活动,取水克火之意。谐音,也寄托了我们的美好心愿。

他又说道:“我们家这些东西已经不做了,所以才开车来这看鱼灯,小时候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会做鱼灯。”如今这些非遗传统技艺虽精美震撼却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

春节前,在热门游戏《原神》新春短片中,一盏鱼灯惊艳亮相。视频上线仅一天,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700万。“游子千里,灯燃家在”的故事,唤起了无数人对团圆的期许。同时也引发了众多人的思考,我从来没想过,我一直在玩的游戏,有一天会关注起了皖南众多逐渐凋零古村落中老一辈手艺人传承的问题。皖南的鱼灯花灯马灯板凳龙,都在随着古村落和老一辈人的衰老而消亡。看完《原神》发布的2023新春短片《鱼灯》,B站用户归西凉在视频评论区写道。

为什么这么多的非遗项目无法传承下去

首先,工序复杂传承难。非遗老字号传承人群梯队断档,成为“传承难”的重要成因。非遗老字号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传承人群整体呈现老龄化趋势。还有不少“非遗”已无传承人在世,或仅存一人。光学徒期间的生活成本就养活不了自己,所以现在没有人爱学。

其次,很难与时代相契合。很多老字号虽然拥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和精湛技艺,但在当今无法用适合的渠道向更多年轻人准确提炼、传达老字号本身的精神价值,如何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是非遗、老字号必须破解的难题。

针对徽州这些传统记忆如何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的问题,歙县鱼灯已经有了创新的模板。2022年10月,安徽师范大学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非遗鱼灯表演,在网上引发热议。伴随悦耳旋律,1条“大鱼”在中央洄游,80条“小鱼”围聚四周,配合灯光不断变化阵型,从空中俯瞰,舞出一幅活的鱼灯中国画。“第一眼真的以为在水里,太震撼了。”有网友这样评论。“体育+非遗”的表演方式,不仅让运动会名气大振,更让传统非遗文化“出圈”。鱼灯的原型,同样来自歙县汪满田村的民俗鱼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首次被搬上校园舞台。“很多非遗遗落民间,传承面临窘境。高校以文化育人,具有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民俗体育进校园是非遗文化创新性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余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将继续挖掘歙县许村大刀舞、板凳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大学校园。

年初时歙县举行新安夜话·非遗鱼灯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会议,歙县副县长徐涌驷介绍,要挖掘鱼灯技艺工匠,培育壮大传承人队伍;要对接市场需求,将鱼灯植入影视、动漫等文旅新业态和新产品,拓展延伸产业链;还要发挥徽文化·大地艺术季的品牌效应,与传统村落、名胜古迹相结合,让“大鱼”游出徽州,游弋全国。

年轻人参与传承,世代关注,以及自身技艺跟随时代而进步的这些关键因素都需要像鱼灯一样的非遗传统去掌握,演绎着生动的徽州历史,也和诸多传统文化一起,保持着新鲜感与生命力。共同守护这些传统技艺,是这座古城居民的共同梦想。

记者:汪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