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之马头墙建筑之美
发布时间: 2015-06-09 浏览次数: 1756

 
   踏入徽州境内,就能见到青山与绿水之间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是指古时徽派建筑,古时徽州包括现在的歙县、黟县、休宁、绩溪、婺源、祁门。而徽派建筑每幢房屋顶上都有高出房瓦面错落有致的墙垣,这些错落有致的墙垣俗称封火墙。因翘檐形似昂首的马头,因而得名“马头墙”。


   在徽州为什么会有马头墙呢?古时徽州因房屋多为木制结构,如果没有马头墙一家有火患,整个村落会被这家的火患所殃及。明朝弘治年间徽州知府何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每五家一保,共同出资用砖砌成高于屋瓦的高墙阻止火患时火势蔓延的方法,以通告的方式在整个徽州强制推行,何歆创造的高墙有效封闭火势,阻止火灾蔓延。后人便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徽州居屋马头墙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徽派建筑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儿在徽州也一是吉祥的动物,“马到成功”也是徽州商人的愿望。“粉墙黛瓦”与“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文化之一。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