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之间,方现皖风徽韵
发布时间: 2019-09-20 浏览次数: 553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曾在四百年前写下这首《游黄山白岳不果》,表达了他对徽州这个富贵流金之地的轻视与不屑,和自己不肯低头求人的清高和文人傲骨。可徽州真的如汤显祖诗中说的那样不堪吗?

“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这是徽商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古徽州成为商甲之地的缘故。徽州地理环境极为特殊,三面临山,川谷崎岖,而南部则是江海险滩,自古便被称为“山限壤隔之地”。这里农业发展困难,但是拥有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于是徽州人不再甘于固守在贫穷的土地上祈求上天的恩赐,为了谋求生存和出路,开始了自己的经商之路。因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徽商得到迅速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帮之一,而那个时候在江南也开始流传“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徽州虽然地处相对封闭的山区,但因历史迁徙的原因,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许多世家大族将自己的宗族迁徙至此,带来繁盛的儒家文化,而徽商大多也是因为科举不第的读书人,他们通晓诗书,粗通翰墨,在从商之后也不忘保持学习,于是徽商一开始就形成了“甲而好儒”之风。徽商虽然从商,但是非常注重后代的培养。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便会大兴土木,建楼院、祠堂,修路桥、会馆,以荣宗祖,壮大势力。明、清时,徽州名臣学者辈出,仅仅有五个小县城的进士)就有2018人,而歙县一地,明、清既有43人列入诗林、文苑,出现过“连科三殿,十里四翰林”、父子同为“尚书”、兄弟两个一起为“丞相”的逸事,造就了诗书礼仪之风,培育了竞相怒放的徽学之花,给后人留了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

可见汤显祖诗中对徽州及徽商的描述并非完全正确的,徽州虽重商,但也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致,况且徽州并非只有“金银气”,它也存在着繁盛的儒家文化,也正是因为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徽商才会拥有开阔的视野,对时局和政局的准确把握,使得从商之路更加顺畅,并且即便在富裕以后,大多能保持创业初期的那种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将赚来的钱财大多花在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修方志,邀讲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方面上,而且徽商在经营理念上,坚持“生财有道”的义利观,见利首先思义,认为义重于财,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持诚信经营,讲究商业道德,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并且,做到薄利多销,让利于客。反对强取豪夺,鄙视对顾客欺诈行骗。同时,还热心社会公益,乐善好施。

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徽州经济发展一致的。因为徽商重儒,,重宗族,大兴楼院、祠堂,同时修建学堂,宣传儒学,使得整个徽州也充满着尊儒之风,也形成自己的徽派建筑风格,和徽系菜品,以及独特的徽州地域文化如新安理学、徽剧、徽州方言等等。这些都使得徽文化,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而到了现在徽州文化依旧在发展,因为其城市发展方针的明确,加之黄山市是少数几个不参与城市GDP政绩考核的城市,所以黄山市没有刻意为了去追求经济而发展工业,没有用污染环境的方式追求经济数据,成为了华东腹地十分难得的绿肺城市。而且黄山市坚持小而美和自然景观与徽文化两翼齐飞的大方向,将发展旅游业和发展徽州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徽州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则用独特的方式反哺徽州文化,经济与文化双重发展。

如今的徽州不再是汤显祖诗中写的那样,追求“金银气”,也没有其他城市那种对于经济发展的疯狂追求的“商甲之气”。徽州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保存完好且数量众多的徽派建筑,独领风骚的徽州文化,众多铁路线路的开通使得徽州的交通日益完善便捷,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来到黄山,来这里领略黄山的绮丽和徽州文化的魅力。

在一得一失之间,徽州文化愈发繁盛。经过这样的发展过程,现在的徽州处处都透着属于她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使得这座城市愈发令人喜欢。

记者:徐靖

责任编辑: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