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字号”博物馆开展,大展分“衣之韵、食之美、住之适、用之雅、养之健”五个综合展区。其中一个展台的鱼皮衣服等鱼皮工艺品尤其引人瞩目。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首《乌苏里船歌》让无数人知道了乌苏里江边的赫哲族,这首反映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欢快、甜美的革命歌曲将人的思绪带到了乌苏里江,隐约之中一位将渔网奋力一甩的渔夫身影若隐若现。大展现场,立杰鱼皮制作专业合作社社长岑立杰老师为记者展示了鱼皮衣服的坚韧性,衣服大力伸张的声音凸显了老师对这项工艺的自豪之情。
谈起鱼皮衣服的来历,岑老师爱人说:“过去赫哲族人没有布衣服,便用鱼皮制作衣服蔽体,最先穿鱼皮衣服的就是赫族人,赫哲族人全国人口才五千多人,生活在三江流域。而像这次展示的这件衣服制作经过熟制、晾晒、清洗、剥皮等多种工序,再加上后期缝制,一套衣服制作下来要半年之久。一百多张鱼皮方可制作这一套衣服,而鱼的来源就是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在黑龙江流域产卵,然后在日本海生长,回游后自然死亡,然后赫哲族人将鱼皮取下制作成衣。我们这次展览的这套鱼皮衣服价值一万多,现在也穿不着鱼皮衣服,基本都用来收藏或展览。”鱼皮工艺自2006年就被列入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鱼皮制作的服装也参加过众多时装秀,鱼皮工艺品逐步走向产业化,且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吸引力逐步提高。
赫哲族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除了身穿鱼皮衣服,族人还有犬陪伴,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据岑老师了解到,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唯一一个以捕鱼为生,食用鱼肉、穿用鱼皮并用鱼皮加工制作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品的民族。用鱼皮制作衣服,是赫哲族人的一大特点,《皇清职贡图》卷八载:“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时至今日,穿鱼皮服装已成为历史,但这一凝结古时人民智慧结晶的传统技艺却得到了国家甚至世界的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里的一颗明珠,鱼皮制品不仅仅是在文化上大放异彩,也很快在国内外市场上立足。
立杰鱼皮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社址位于山清水秀的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民族乡。社长岑老师表示,鱼皮工艺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但合作社并不是家族企业,它是本着传承民族手工业,打造赫乡品牌的理念,由几十名赫哲族妇女组建的合作社,合作社里从事鱼皮工艺制作的妇女都是经过免费培训的。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挖掘和传承赫哲族民族文化,让这份古老的工艺永不失传。
除了鱼皮衣服,鱼皮工艺品还包括鱼皮画、鱼皮挂件等。赫哲族鱼皮画是赫哲族的传统艺术品种,制作鱼皮画首先必须对鱼皮进行加工处理,手工费时大约3天,要经过剥制,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环节,晒制完做成鱼皮画的原料,然后进行裁剪,照着原画选坯子,剪下来后进行粘贴和镂刻,再进行缝合、粘贴、装框。鱼皮画风格近些年来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风格,逐渐适应了市场需要,到现在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亮相,都表明着鱼皮工艺取得的伟大成就。“你不要看这小小的一幅画,就要两百多块鱼皮,它耗时耗力,每一幅画上都凝聚着我们赫哲族人的心血。”岑老师双手触摸着鱼皮画的纹路感慨到,据悉,岑老师从事鱼皮画制作已有13年,经验丰富、技艺娴熟。
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鱼皮工艺的一方展台上,聆听神秘悠久的民族传说,探寻熠熠生辉的赫哲族文化,感受非遗文化带来的盛宴,主动参与鱼皮等非遗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这,便是大展的魅力所在。
记者:陆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