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赏
发布时间: 2019-11-22 浏览次数: 734

20191111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赏正式开幕,活动期间,共展出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独具特色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200余个,涉及衣、食、住、用、养5个系列,有云锦、茶叶、木石雕刻、灯彩扎制、京万红软膏等。同时,现场还展出了故宫博物院,安徽、辽宁、山东、福建等博物院(馆)的1000余件“网红”文创产品。

来自天南地北的非遗大师聚集于此,带来了自家的看家好物。除此之外,本届大展与故宫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福建博物馆、安徽博物馆均有合作。会展分为三层,一楼设为“衣之韵、用之雅”展厅,“住之适、养之健”居于二楼,三楼则是“食之美”部分。

“衣用住养食”在历史的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交互中,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所需,甚至发展成了一项艺术。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凤画、新疆面塑、岳西翠兰、天津煎饼果子、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仙居花灯、张一贴内科、中医诊疗法等中华传统瑰宝,都在这一方小天地中闪闪发光。种类之全、历史之久,为游客们所赞叹。

“这一次来真的是长了见识,我近距离地看到了不少之前没有见过的技艺,最让我惊讶的是鱼皮还能做衣服。”游客刘女士说道。

花开一枝各不同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民族智慧,各族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添姿添彩。文化多样性在这里被彰显,大家在这里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与共性。

在“衣之韵”的展示厅,一套价值上万的渔皮制衣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这真是赫哲族所有的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的居住地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交汇的平原,鱼类资源丰富,且鱼皮紧实,赫哲族鱼皮制衣的历史已有千年的历史。非遗传承人岑立杰说:“这件衣服是用大马哈鱼皮所制,耗时3个月之久。

在鱼皮制衣站台的附近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瓯绣。瓯绣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技艺,产于瓯江地区。瓯绣针法繁多,绣面光亮丝滑,所绣的花草树木、动物植物能以假乱真。施氏瓯绣第三代传人施成权带着她的作品来到了大展现场,施成权精通国画绣、漫画绣、摄影绣等新技法,还自创了双面异色绣。“每件作品我都舍不得,因为那凝聚了我全部的心血和情感。一针一线完成一幅作品最少也要一个月,有时甚至是半年时间,需要数百万针。”施成全说。

松桃苗绣是松桃苗族民间群体技艺传承的手工刺绣工艺,是以贵州省松桃为中心的武陵山苗族文化的特有表现形式。在松桃苗绣传承人石丽平的展台上陈列着各式漂亮的松桃苗绣制品有挂饰、胸针、手提包、 围巾等。石丽平正在热情地向参观者推销自己的制品“戒指胸针都是十块钱一个,这个鸽子花还是我的原创。”

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销是本次大展的核心。各非遗项目参与人都积极向参观者推荐自己的制品。焦氏脸谱展台前,焦师傅正在手工绘制脸谱,生旦净末丑各样式的都有,一个脸谱卖三十块钱。焦师傅说:“是因为在这次展会上,我们才卖这个价格,政府牵头举办的活动,主要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向大家宣传我们的东西。”

在博物馆二楼,不仅有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枇杷露传统制剂等传统中医药养生保健类非遗项目还有来故宫博物馆文创、福建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安徽博物馆辽宁博物馆的特色文创产品专题展区。展会三楼,有水东蜜枣、天津煎饼果子、胡玉美酱、谢大裕茶叶等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项目。

天南地北,各个民族,从吃到住,包罗万象。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被具象到明确的形态,人们可以通过摸问穿尝等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而其中所蕴含的韵味都已在不言中。

文旅结合相并重

黄山市是一座国际化的旅游都市,一年四季,游人如织。风景秀美的黄山、古韵幽远的古村落、万顷碧水、古木葱郁……这都与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不谋而合。歙县徽州府衙、黄山市城市展馆、新安江畔的古村落、“徽字号”博物馆这些带有浓重徽州色彩的地方是这四届非遗大展的举办地点,向人们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第四届非遗大展日均参观量超过2000人,观展群众达15000余人次。

除了给以游客视觉上的享受,黄山市还希望将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现给游客。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传统技艺的荟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及影响在全省举足轻重。统计数据显示,黄山市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1项、省级63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全省占比均超过四分之一。(来自《安徽日报》)

文化是展示城市魅力的优秀渠道,也使得人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提升了自我的文化修养,这正是旅行的内核所在。第四届非遗大展更是诠释了什么是“文旅结合”,向各地旅客展示了黄山的文化魅力。

记者:叶文、任庆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