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墙下匠者心:记一位高校教师的徽建筑修复之路
发布时间: 2019-12-05 浏览次数: 919

谈起徽文化,总能第一时间想起那精妙绝伦的石雕石刻,掩映在松柏间若隐若现的马头墙。徽文化包括范围很广,是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涉及徽商、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等多个方面,而以上众多文化的起源、发展与诞生依托在了各式各样的徽州建筑里。这些年来,黄山学院毕忠松老师一直致力于研究徽州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从古建筑里不断唤醒掩藏在青墙黛瓦下被尘封的历史记忆。

九年坚守,建筑传承

这是毕老师致力于徽派建筑修复与传承的第九个年头。自2011年来到黄山学院起,他就与徽建筑文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毕老师从2009年开始接触建筑保护,在来到黄山之前,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古建单位。而后2011年来到黄山学院,正巧当时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前来考察交流,黄山学院建筑学老师、学生与其一起研究徽州建筑,他们发现当年梁思成测绘了很多地方性建筑并留下详细资料,却唯独没有徽州。中国古建史里面也没有对徽州建筑的记载,所以当初研究人员对徽州建筑的了解不多,拿到的资料也非常有限,直到现在徽州公开出版的相关资料少之又少,关于建筑学专业方面测绘的图纸、结构的分析等资料更是寥寥无几。于是他们历时几个月,跑遍呈坎、歙县等地实地勘测,对四十多栋徽州老建筑进行了测绘,进行了摸底式的初步了解。直到2013年申报了安徽省省级重点课题,才正式开始徽建筑修复工作。

这些年里,他曾参与呈坎、潜口民宅、歙县许国石坊和鱼梁坝、屯溪程氏三宅等十几项徽州文物建筑保护规划及修复项目。从2013年至今,他独立完成项目大约有五、六十项,虽然涉及居多的还是国家文物方面,但工作反馈及效果仍然较好。

“黄山学院本身处于徽州核心区域,在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发展起来更具有研究徽州建筑的优势条件,现在的徽学已不再局限于徽州,属于全国性甚至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域文化符号。”毕老师原是河南人,自他毕业至今,大部分时间的研究都是关于徽州的。“我认为这是应该发扬光大的,虽然徽州在地理范围上不存在了,但是历史仍在,忘记历史相当于背叛,每一个人在一片地域上都要有对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有责任把这种文化概念更好地传下去。”而这样的念头随着他对徽州文化接触的深入变得愈发强烈。

文物众多,传承遇难

传承的前提是保护,对徽派建筑长时间的接触让他深深爱上徽派建筑的修复,而相关修复内容却又是一道难关。

毕老师在介绍中提到,就黄山市来说最大价值在于整体的古村落风貌,具有遗存总量大、整体价值高、建筑类型丰富等特点。但现今由于徽州文物建筑过多,目前能够牵涉到的还是侧重于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宝级别文物,这对徽建筑文化的普遍保护不具有覆盖作用。

首先对于其他的文物建筑保护的覆盖面比较有限,比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黄山百村千幢古村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建筑,虽然挂牌了,但没有足够的经费修缮,如果出现坍塌、漏水等问题可能无法顾及,国家拨的资金只用于国宝级建筑修复,而省级拨发的资金无法满足正常的徽建筑修复工作。

其次是修复技术有限。与企业合作时为了保证方案呈现的时效性而减少了必要的研究时间,导致解决问题时较为主观。如木构架斗拱缺少、木雕破损等具体问题,修复人员可能会根据自身经验画图修补,但实际上也许并不符合实情,甚至会出现修缮性破坏。

在管理方面,基层管理人员匮乏且流动性强,相对缺乏专业知识,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对木构架和墙体歪损及漏水等情况的了解不够,而目前解决较好的消防监测和用电监测也局限于国宝单位层次。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其他修复问题,如针对木结构蚁害问题,生物防治技术是一个难题;石质文物的风化需要预防性保护,避免修补带来的结构破坏;彩绘修复比较难以实施,徽州彩绘少而稀,使用天然矿物质,淡雅舒适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相得益彰,但是现代很难提取矿物质颜料进行修复,目前徽州保护措施是保持现状。

“黄山市本地修复企业目前在逐步增多,从资质、人员人力方面也有比较好的发展,而且学校与企业结合,同时包括来自北京等地的建筑修复外力也逐渐流入,最主要的还是以学校设计院形式,因为传统建筑的修复是结合文化研究角度进行的。”目前毕老师正在做第八批国宝单位的申报,“目前从技术、人员角度来说,研究徽州建筑已经不再受地域局限,徽州文化的概念已然扩大,体现出徽州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这是地域环境影响下的建筑的发展,同时这种建筑发展又反哺文化发展影响人的行为”。他欣慰地说道。

匠人匠心,薪火相传

当代古建筑的修复现状不容乐观。

“工匠越来越少,且这并非徽州地区的问题,很多地区都面临老工匠断层问题,没有传承者。虽然没有普查具体数字,但是从徽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的成果来看,在做工匠传承的少之又少。”

那么传承什么?如何传承?毕老师抛出了两个问题后又自行对其进行了解答。现在大部分建筑学领域的人知道原理和如何画图,但是无法付诸工程实践。我们可以让其花费时间付诸实践,了解工艺流程做法,同时,因为传统建筑行业历来是“传帮带”的“口口相传”传承形式,更需要系统性的整理老工匠传统技艺编造成册。而对于年轻人来说,部分学校开设徽派建筑设计等专业课程,有些高校一般前期以建筑学为大学科招生进行初步引导后期再让学生选择具体科目。同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每年会举办中华传统建筑夏令营活动,聚集年轻人传达相关信息。

“目前我校建筑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从事文物修复的人并不多,大部分还是前往大城市,而这些城市对于文化修复行业的接触较少,但也会遇到相关的,较容易上手。”他还表示,徽文化建筑的基础学习是枯燥的,学建筑时间长、训练量大,但必须依托训练才能打牢基本功。他希望青年学子们要坚持,静下心去完成相应的工作。

马头墙下砖瓦交叠道道痕迹映证着徽州建筑斑驳的岁月,像极了徽州老工匠们脸上经不住沧桑更迭而留下的皱纹,或多或少那些皱纹都承载着厚重且辉煌的徽文化历史,先人用双手堆砌的瑰宝依然伫立在这片土地上。面对这些徽州建筑,毕忠松老师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修复传承的漫漫路途,走着道阻且长的“长征”之路。在他看来,徽州建筑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青年人的热血与坚守,即使历史已老,只要建筑仍在,便愿匠心长存!

记者:陈妍、靳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