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背后的“她”力量

时间:2024-12-03   浏览:291


聊起徽州,朦胧的烟雨、典雅的墙瓦、古朴的街巷映入眼帘,这是一片承载着2200余年沧桑变化的古老神奇土地。徽州,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徽州的女性也有独属于她们的品质和魄力。

了解徽州女性,从徽商说起。作为地域性商帮的代表,他们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徽州地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足,让徽州人不得不走出大山,远赴他乡,经商谋生。在明清时期,徽商开始兴盛,对于自古以来都文风昌盛的徽州而言,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促进文教事业的进步。自此,许多徽州女性开始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一些富裕的家庭聘请私塾先生进行授课,这使得徽州女性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徽商妇们也不例外,她们中许多人不仅识字读书,还能吟诗、写词。

如果说外出谋生的徽商是勇者,他们书写了一段段传奇,那这些传奇背后坚强的后盾是勤劳智慧的徽商妇们,是无尽的思念和坚守,更是日复一日的等待与期盼。

徽州有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唱出了徽州人的无奈,也道出了徽商妇们的辛酸。新婚不久,她们便送夫外出经商,独自承担起家族与社会的责任。众所周知,徽州地区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儒家礼仪流传甚广,贞洁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在丈夫经商期间,徽商妇们用行动诠释了徽州女性美德与道德,坚守妇道,保持贞洁。在家中,她们操持家务,抚养教育子女,照顾老人,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参与商业决策,协助丈夫拓展业务。同时,她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捐资助学,修桥铺路,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她们的付出往往被忽视,徽州的人们赞叹着徽商留下的民居、祠堂、牌坊等古建筑,却忘记了商妇们的支持与牺牲。徽商妇们用守望,诠释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用智慧,增添了徽州文化的魅力;用贞洁,见证了时代女性的美德。

在宏村,有这样一位女性的代表——胡重,被誉为巾帼丈夫。她是徽州黟县西递才女,后来嫁与宏村人汪辛为妻。婚后,胡重感到当时宏村的生活环境极差,于是说服汪氏宗族,还请来了风水先生何可达,对村庄进行重新布局。她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姿,亲自参与并领导了宏村水系的规划与建设,她带头出资,实地勘察,到处奔走,最终引水进村、引水入户,既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更使得村庄环境如诗如画。除此之外,她代行族务,处理政务纠纷,赢得了族人的尊重与信任。她的画像被挂在宗祠里,成为古徽州唯一一位被供在祠堂的女性。如今,当我们站在宏村,感受着这座村落的静谧与美好之时,会不由得赞叹:“徽州的女性也很伟大她的事迹,彰显了徽商妇的坚韧、聪慧、牺牲和对家庭的守望,是徽州文化和徽商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徽商妇的守望,既是对徽州古韵的敬仰,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作为女性,她们扛起了徽州社会的一片天,成为徽州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应该铭记这些伟大的女性,她们的精神如星辰般闪耀,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如今,时代不断发展,徽州不断变化,我们应该发扬徽州女性的精神,在社会中发挥女性作用,更加尊重女性的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

记者: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