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坝:徽梦渔梁

时间:2024-12-03   浏览:425


走进徽州,不仅想看到粉墙黛瓦的独特徽派建筑风格,更会想去探寻徽州的历史遗迹。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有着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律最大的古代拦水坝——渔梁坝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始建于唐朝,重修于明代。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这里是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有“江南都江堰”的美誉之称

古坝渔梁,是悠悠岁月的守望者。渔梁坝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筑方法科学、巧妙,坝体石质榫卯结构,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如此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从古至今,这儿一直是让当地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徽州历史博物馆内,秩序员张雪飞非常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古时候没有水泥和钢筋,古人就利用石头锁住坝体,石头与石头之间用两边宽中间窄的石块固定住……在他激动的言语中,能感受到他对渔梁坝的了解和喜爱,张雪飞称赞着古人的智慧,还叮嘱游客一定要去现场感受一下。

来到渔梁坝现场,因为正值苦水期,水位比较低,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砾石滩,很多大人小孩都在此处玩耍。初一的吴金帆说,她爸爸经常带她来玩,希望她能多了解一些渔梁坝的历史,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古人的智慧与不易。

据史料记载,渔梁坝进行重建,全部采用花岗岩石材,历经几百年的洪水冲击依然稳固如初。如今的渔梁坝依然发挥着泄洪防旱的作用,通过调节水位,渔梁坝在枯水期保障了下游的用水需求,在洪水期则有效地防止了洪水泛滥,保护了两岸的农田和村庄。此外,渔梁坝上的开水门设计精巧,用于排水和减缓水流冲击,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同时也成为游客了解徽文化的好去处。

在进口处有一家古埠民宿,老板娘吴奶奶坐在门口,很热情好客。她说,在她小时候就经常在这里玩耍了。以前在渔梁坝的周围有井,水十分的清澈,供周围的村民饮用,在汛期时就用井盖给它盖上,减少洪水的渗入,枯水期再打开。但在后面的不断修缮过程中,人们拥有了自来水,阴井盖就完全埋实了,不再打开。现在这里成为了旅游胜地。很多外地人来此处打卡。吴奶奶还谈到这里有一个“徽州姑娘”,她十分了解这里,会不定期过来给游客讲解。一般在周六、周日的晚上还会有鱼灯龙灯表演。保留此传统,不仅是想让文化传承下去,更是想向外地人传播徽州文化。

渔梁坝不仅是水利工程的杰作,还是徽商起航的地方。吴奶奶也提到了这段历史,由于徽州地处山区,陆路交通不便,自古以来当地居民便依靠水运作为出行和运输的主要方式。渔梁坝作为古代拦河坝,成为了大小商贾往来的重要码头进口处以前就是码头,徽商们踏上了通往江浙乃至全国的经商之路。他们运送出徽州的茶叶、木材、棉布、丝绸和纸墨等物资,换回了白花花的银子,推动了徽州地区经济的繁荣。

每当春季来临时,这里的景色如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人们站在渔梁坝上,远眺四周的青山绿水,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力量。如今,渔梁坝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保护和传承。我们期待渔梁坝能够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记者:邵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