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国际传播研究院
黄山学院非遗数字创意产业学院
时间:2024-12-11 浏览:236
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独特的风格与精湛的工艺,不仅展现了古代徽州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徽州建筑的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精湛的建筑技艺上。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巧妙地运用木雕、石雕、砖雕,也就是著名的“徽州三雕”工艺,将建筑装饰得美轮美奂。木雕多用于室内的门窗、梁枋、雀替等部位,以黟县的卢村木雕楼最为著名。卢村木雕楼中的木雕作品,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其中的《郭子仪上寿图》,人物众多,神态各异,场景宏大,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名将郭子仪祝寿时的热闹场景,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木雕艺人的高超技术。石雕则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门罩、漏窗、栏杆、柱础等构件上。徽州的牌坊是石雕艺术的集中体现,如棠樾牌坊群,七座牌坊依次排列,横跨村头大道。每一座牌坊都由质地优良的石料打造而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或表彰忠孝节义,或记载功德伟业。这些牌坊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徽州石雕艺术的不朽丰碑。砖雕主要装饰在建筑的门楼、门楣、屋檐等部位,以青砖为材料,通过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屯溪老街的许多古民居门楼砖雕,造型古朴典雅,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又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场景,如渔樵耕读、嬉戏孩童等,为建筑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些雕刻工艺不仅是装饰,更是徽州工匠们精湛技艺与艺术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们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为古代工匠们的巧夺天工所折服。
徽州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彰显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是其文化价值的又一重要体现。徽州地区山水相依、风景秀丽,徽派建筑依山傍水而建,布局错落有致。粉墙黛瓦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意与宁静。徽州建筑的内部布局也极为讲究。“四水归堂”是其典型的布局形式,四方的屋顶坡面雨水流入天井,寓意着财不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徽州人对家族聚财观念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巧妙利用。雨水通过天井落入庭院,既可以调节室内的小气候,又能在干旱时用于日常生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递村的敬爱堂,作为胡氏家族的祠堂,便是“四水归堂”布局的典范之作,反映了徽州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
徽州建筑与当地民俗文化相互交融,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古徽州的节庆习俗、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都深深烙印在建筑的每一寸空间里。比如在传统的徽州婚礼中,迎亲队伍要在祠堂前举行盛大仪式,新人们在长辈的引领下虔诚地祭拜祖先,祈求家族的庇佑与婚姻的美满幸福。此时的祠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家族传承与延续的精神堡垒,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新人开启人生新旅程。而到了春节、元宵等节日,徽州建筑更是被装点得五彩斑斓。张灯结彩的庭院,贴着寓意吉祥的春联,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这些民俗活动如同鲜活的血液,在徽州建筑的脉络里流淌,赋予建筑灵动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民俗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舞台,承载着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徽州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化的扩张、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自然环境的侵蚀等因素,都对徽州建筑的保护造成了威胁。许多古老的建筑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甚至面临倒塌的危险;一些地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徽州建筑进行了不合理的改造与利用,破坏了建筑原有的风貌与文化内涵。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本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政府加大了对徽州建筑保护的资金投入,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修缮与管理。例如,黄山市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对众多濒危的徽州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并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让这些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徽州建筑的保护中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徽州建筑的研究与传承,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也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徽州建筑文化,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文化价值是多元而丰富的。它是建筑艺术的杰出典范,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典范,是家族文化与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徽州建筑的文化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增添绚丽的色彩。
记者: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