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汪阿姨的中秋记忆
发布时间: 2020-10-27 浏览次数: 554

“那时候能有一口饭吃就不错了,就着白菜就是一餐,哪像现在过中秋,桌上摆满了菜”。六十岁的汪阿姨是土生土长的黄山市休宁县人,谈到过往的中秋节时,她摆摆手道,“以前跟现在没法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汪阿姨家住在徽州大峡谷附近,那里曾经是个偏僻、落后的村庄,人口少,家家户户挨得近,邻里间都很熟悉。普遍贫困的年代,只有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才会比往常增添些稀奇的吃食与平日里“没影儿”的玩意儿,中秋节便是隶属于这所谓的“重大节日”中的一项。

“日子困苦,也没什么可以吃的,加餐的时候多吃几碗饭”,汪阿姨回忆道,那时候不比现今,鸡鸭鱼肉摆满了桌,当年的萝卜可能就是吃得最多的菜,但兄弟姐妹又多,吃也吃不上什么。往后好一些,有时候会吃上两口平日里见不到的月饼,“硬邦邦的,就一种馅儿,看起来五颜六色,味道不咋样,但那时候是真的觉得好吃”。除此之外,中秋正值深秋,山里最不缺的便是野果。祭拜过老祖宗后,若是天还未黑,幼时的汪阿姨便会同附近小孩儿一起上山采摘野果,灯笼般的柿子,带着毛刺的猕猴桃,还有酸甜的山楂,构成了几十年前孩子们过节的快乐。

虽然吃食方面说不上多新鲜,地理位置问题让这个小山村无法接触更广阔的新时代,但也正因如此,当年的村里还保留着一项中秋传统习俗——舞“天龙”。据汪阿姨回忆,每年一到中秋,村子里都会提前请当地的舞龙队前去舞龙、“过家”,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等待着迎接“天龙”的到来,当“天龙”快到家门口时,他们点燃鞭炮俗称“接龙”,“龙”在家门口转圈徘徊,而“龙头”是无论如何都要进家转一转的,当地老人说这是祈盼今后“发财”的好寓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断地进步转变,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带动了当地原生态旅游产业。“徽州大峡谷开发出来啦,离我家这里特别近”,汪阿姨笑着说,借着旅游业兴起的“东风”,汪阿姨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从前中秋节吃上个萝卜都开心,现在鸡鸭鱼肉都摆不下,反倒是想尝一尝那时候萝卜的味道了。”她拿出手机开心地展示着今年中秋团圆饭前拍摄的照片,饭桌上各类吃食琳琅满目,还有各种口味的月饼整齐码放在茶几上,“这在以前哪里想得到还有这样多的好吃的”。

人们生活水平“水涨船高”,生活的宽裕让更多的人走出这座山去追寻向往的生活,昔日里落后却热闹的山村变得逐渐安静,当年盛极一时的舞“天龙”也很多年未曾在村里出现过了。伴随着老一代人的离开,带走的还有几十年前的“中秋记忆”。汪阿姨感慨道:“生活好了,也少了好多习俗,年轻人哪里还知道什么叫舞天龙,老人家不在了这个就不在咯。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部分传统节日却日渐势弱,中秋节很多流传已久的节日习俗正在时代的洪流中不知不觉消亡。越来越多的节俗活动或是被省略了,或是加以改变丧失了原有的味道,甚至很多人离开故土定居外地不再归乡,他们的后代连祖上父辈的中秋习俗再也未有耳闻。

月下团坐,儿孙绕膝,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家庭伦理观念的继承,也是我们祖先千百年祭祀文化的传承。汪阿姨记忆里的中秋节从落后乏味一步步转变为多姿多彩,越来越好的生活让中秋节变得愈发丰富,而在丰足的背后,同样是一代习俗的落幕。

今年的中秋是汪阿姨和她的孩子、孙女一起度过的,家人围坐,灯火可亲。未能赶回来的四岁小孙子在电话里奶声奶气问她:“奶奶你什么时候来跟我一起过节,我留了鸡腿给你吃。”丙辰中秋,佳节共度。走过的依然是家家户户团圆路,不忘的依然是世世代代相聚情。

记者: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