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有关,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现存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记录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重阳节”的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代。在古籍《易经》中,“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是谓“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称“重阳”。而备受现代人推崇的赏菊,登高等习俗,形成于汉代至魏晋时期。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一直流传至今,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
相较于北方,南方更注重中元节、重阳节等祭祖节日,这与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有很大关系。我国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徽州地区是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民风淳朴、民俗优雅的徽州文化。每年的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徽州地区各村百姓在村口或家门口设香案,摆上自酿的米酒以及粉饼、炒熟的豆子等,以迎神犒食。一些农家还要裹粽子,供自家食用或分给亲友,有延年益寿的寓意。
在徽州,重阳节还有一项独特且悠久的民俗,就是休宁临溪重阳庙会。临溪镇传统庙会以农历九月初九为正日,前后举办三天。九月初八,由临溪镇七大姓或临溪“牛福会”、“人灯会”、“观音会”轮流主持,组成200余人的仪仗队去榆村接周王菩萨。一路上锣鼓开道,旌旗蔽日,场面极为热闹壮观。庙内香烟缭绕,善男信女从四处赶来向周王菩萨顶礼膜拜,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进行交易。不过,请周王菩萨这一习俗因封建色彩过于浓厚,新中国解放后已被政府取缔,现如今庙会演变为农业生产生活用具物资交流会,文艺演出植入了新社会的内容和形式,过去的重阳庙会也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岁岁重阳节,年年景不同。而今又重阳,拥有千年历史的徽州重阳庙会在一派山川秋景中等待有缘人的到来。
作者:魏怡童